2001年12月27日,中越舉行兩國陸地邊界第一塊新界碑揭幕儀式。圖為中越邊界談判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左)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張文學為中方第一塊新界碑揭幕。陳瑞華/攝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何豐倫、黃海敏發自廣西、河內 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兩國如期完成了中越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
2008年12月28日至31日,中越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會晤在河內舉行。雙方就解決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全部剩余問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一致,并發表共同聲明。按照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中越雙方如期完成了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
八年勘界前松后緊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有著1300多公里的陸地邊界線。1999年12月30日,中越兩國政府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兩國開始在中越邊境進行勘界立碑和清障排雷工作。
2000年8月和11月,中越聯合勘界委員會正式成立,并開始起草勘界有關法律文件。根據中越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將在中越邊界全線埋設1537座界碑。
但是堪界的困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當然是要解決雙方的分歧。
按照國際慣例,陸地邊界談判的第一步,就是兩國各自提出邊界主張線。在最初的邊界主張線提出來后,兩國專家組比對發現,中越主張線存在近300處爭議。但是雙方在詳細談判協商后,確定真正有爭議的地方只有164處,共計227平方公里。
廣西測繪局一位姓梁的勘測人員向《國際先驅導報》透露:“有爭議地區有幾十處是雙方都沒有畫出來的空白地塊,最大的一塊空白地塊將近2平方公里。有的爭議是因為條約的文字表述與地圖不一致。”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參與實際工作的勘界隊員們來說“解決勘測中的爭議是非常頭疼的事情”。一塊界碑往往要勘察好幾次。如在龍邦口岸附近的山嶺上的界碑,就前后花了近2年8個月的時間才最終確定。
常年研究中越邊境問題的專家鄭維寬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邊境勘界涉及國家利益,是談判,是斗爭,是妥協,更是友誼。”他認為,中越勘界明顯呈現出前松后緊的態勢。從2001到2006年的五年間,勘界工作只完成了總任務量的50%。而2006到2008年勘界工作則進展迅速。鄭維寬指出,這表明中越兩國之間已經有了越來越強烈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7和2008年間,越南很早就遭到了國際游資的沖擊,外匯儲備匱乏的越南方面不得不請求中國援手,在這樣的背景下,原來步履艱難的邊境勘界談判難題,迅速迎刃而解。
惡劣自然條件阻礙進度
除了分歧,自然條件的險惡也給堪界工作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中越邊界地區地形險要復雜,氣候條件惡劣,越南奠邊省及萊州省等許多地區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1400公里的邊界線上,有344公里以河為界,而且連續的洪撈導致河流變化。許多邊界線遠離村舍,往來道路極為困難。一些勘界立碑工作組人員必須爬山涉水,穿越三四天叢林才能到達邊界線,而且一些地方還有地雷遺留,工作人員流血受傷是常有的事情,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所以,在勘界過程中往往需要當地向導來協助勘測。
界碑還分為單立界碑、雙立界碑和三立界碑等幾種。“有的地方只需要立一塊界碑就能明確邊界走向,這叫單立界碑。有的地方地形比較復雜,出現山坡、山谷、河流、峽谷等立了主碑之后,還需要立一塊附碑來標明邊界走向。為了確定河流主航道中心線,需要在河的兩岸各立一塊界碑,這叫同號雙立。”中國國家測繪局中越測繪辦主任武曉淦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正因為情況的復雜性,中越邊界上原來預計界碑編號達到1373號,總計大約1534塊,但從最終的情況來看,為清晰地表明走向,新增了400多塊界碑,界碑總數達到近2000塊。
后續工作有待年內完成
雖然中越雙方在2008年最后一天宣布,如期完成了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但據武曉淦透露,目前,中越邊境勘界還有少數界碑尚未完全立起,計劃在2009年春節前完成野外立碑,相當于中越邊境勘界的野外工作宣告結束。隨后,將進入議定書、附圖等內部文件的簽署階段,這一階段預計在2009年內全部完成。屆時,中越兩國還將簽署相關文件。
有趣的是,在已經立起來的界碑中,中方的界碑與越方界碑還有著鮮明的對比。
來來往往的憑祥友誼關口,中國大型界碑身高1.6米,基座高達40厘米,正面碑身鑲有直徑30厘米的金屬國徽。中型界碑有1.2米高,底座也是40厘米,而小型界碑的底座只有20厘米,碑身只有1米高。中型界碑立在邊界上比較普通的位置,小型界碑則往往立在人跡罕至的偏僻地方。
憑祥邊境立碑人員張力高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越方所立的雙號界碑也分成大中小3種型號,尺寸與中方相當,但湊近一看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越方的界碑是空心的,中方的界碑都是實心的,而且幾乎都是整塊的花崗巖。”
根據國際慣例,我國所立的中越單號界碑分成大中小3種類型。確定立哪一種型號的界碑,需要通知對方。在交通通道、口岸等邊境來往頻繁的地區,一般會設立大型界碑。界碑由一塊完整的花崗石刻成,預計使用壽命至少100年。
武曉淦告訴記者,從技術上說,中越邊境很早就開始動用高科技的控制系統來確定邊界,高精度的衛星定位系統使得界碑和邊界走向達到了厘米級別。
“最清晰的邊界線”
在歷時8年的勘界立碑工作中,中越兩國政府代表團始終根據兩國領導人的共識,依據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實施勘界工作,實現了互利共贏。
越南主流媒體也對中越如期完成陸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報道,指出越中全線完成勘界立碑工作是中越關系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越中友誼的共同勝利,是兩國領導人達成的越中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生動體現。
然而,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稱,越南在中越邊界劃分及勘界立碑工作中可能受到中方的壓力并向中方“出讓土地”。對此,越南副外長、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團長武勇日前在接受越共中央機關報《人民報》的專訪時重申,“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在邊境上一些居民過境或越境居住地區,越中兩國談判代表團在平等、相互尊重、合情合理、利益大體均衡的基礎一致同意進行靈活的調整,因此,不可能出現如某些外國傳媒所稱的越南向這個或那個國家‘割讓土地’的事情。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這些媒體要么‘消息不靈通’,要么‘別有用心’。”
武勇強調,越中邊界被認為是“設立界碑最密集及最清晰的陸地邊界線”,是按照現代的方法劃定并確保其真實性及永久性。越南邊境7個省的人民對此非常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