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初,正值中國社會出版社編輯排版《石勒·武鄉千古一帝》著作之際,武鄉的主編馬生旺然前來,堅持要在書里增加新內容。“早干啥去了”?編輯責問之余隨意一瞥,卻猛然發現是個大新聞——武鄉發現1690年前,后趙皇帝石勒故里的“石勒兵寨”地下大型軍事暗道系統,盤旋數層于一座大山之內、綿延數里的迷陣、翻板、機關、隱居、供水系統等等,當即敲定增加章節“神秘的地下暗道”。
石勒兵寨暗道的發現更為離奇。某國際集團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據稱為石勒69代孫的石旭昊,2008年赴武鄉追尋高祖石勒遺跡,一再說到家族歷代只傳長子長孫的家族秘史,其中“祖籍北原山北臺地下有洞穴暗道”。這話讓多年研究石勒故里文化的武鄉原縣人大副主任馬生旺和李馳騁暗暗吃驚,要是真有暗道,或許能反證這個家族十七個世紀的秘密。
為此,二人約原武鄉文管所所長王照騫同往暗道所在之故城鄉查訪。故城即過去的縣城,正門森嚴故壘,沿山而上幾層梯狀屋宇庭苑。再上即北原山,古稱鞞山,有“鞞山聳翠”之稱,亦稱鼙山。“鼙”字上邊是“鼓”,下邊是“卑”即小的意思,意為軍中的小鼓,與“鞞”左“革”右“卑”即小的皮革制品字意相通。看來,此山時有聲響。查光緒版縣志載:“同治五年夏,鞞山鳴。前《志》載,鞞山之名始于石勒,以其嘗聞鞞鐸聲故也……有聲甚囂,攪人沈睡……年余后不復作”。這與《晉書》記載石勒“每聞鼓鐸之音,歸以告其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詳也”完全一致,此特殊地理現象,絕難與它處附會。
北原山東邊的東河溝村,86歲的劉生元老漢說道:“俺們村,清朝出過一個司馬官,曾供職河南官府。人家是書香門第,有文化。常給人們講,五胡亂華時,村里出過一個石勒,不是漢人,是少數民族,后來當了大趙國的皇帝。傳說,當時他娘在地里尋野菜,覺得肚子疼,后來在村西的一個窯洞里生了他”。
81歲的魏春芳老漢滔滔不絕:“村西的北原山,也叫北臺頂,聽說后來改叫鼙山,上面是石勒寨,石勒皇帝起事時扎過兵,后來設過縣衙,除了石勒寨上的文廟、涼河樓、啟圣寺、明倫堂等廟宇外……古建筑三十多座。那時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有‘小太谷’之稱”。
說到暗洞,86歲的劉生元、81歲的魏春芳指著75歲的盧作明手繪的一張故縣城、石勒寨與東河溝平面圖,密密麻麻畫著城墻、廟宇、農舍、大樹和表示地下暗道的雙虛線……,“這暗道四通八達好幾層,只上過兩層不敢走了。好進難出。小時候捉迷藏、打蝙蝠點上麻桿棒,麻桿棒的火滅了就摸著洞壁走,大部分洞口都在民宅的窯洞里,出口u7到了崖頭峭壁,有的老深老深,沒敢走到過盡頭”。
高步登說:“里頭走動不用彎腰,洞壁光滑沒有風化,也沒有塌方,洞口有的被塌下的虛土堵了”。
程懷慶家西窯土墻上有洞口,進去先下后上,是個很深的壕溝,原來有吊橋。此洞通北臺頂孤魂臺山崖絕壁,正對著是對面絕壁的洞口。那邊是通張二牛家的“盤絲洞”;中間因1600多年水土沖刷已成一條大溝,可見原來是相通的洞。此洞印證的是石勒兵寨暗道網的久遠歷史。
原縣教育局長、86歲的王煥安說,1938年春,日機來轟炸,老師帶我們從龍門下操場西城墻根窯洞里鉆了地洞,全校上百人都躲進去了。
原公安局長,82歲的李全林說,三十年代一天日軍飛機來武鄉,正開會的2000多人從北臺頂進了洞,后來從西關一個窯洞里出來了。
年近九旬的離休干部李廣德說,18歲當民兵那年鉆暗道,曾經撿過銹箭頭、舊砍刀、盔甲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另有張耀明、高步登、賈天壽、高明慶家等多處洞口,暗道已知的有通至東關、西關、小河村、東河溝、魏家莊等,抗戰反掃蕩時多數都使用過。一圈轉下來,暗道是條條相連,洞口處處相鄰,多隱藏民窯內,出口皆通荒郊山崖,四通八達成網,錯綜復雜,機關密布。
一個深藏地下1690年的龐大軍事工程,正在走向人們的視野。
作者:程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