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中新社陽江8月23日電 題:“中國鬼節”呼喚善念回歸
中新社記者 陳明
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文化中,沿襲久遠的盂蘭節與春節、清明、中秋并列為一年四大節,過節文化沿襲久遠。由于盂蘭節的淵源因“鬼”而生,民間更多稱之為“鬼節”,現代網絡則多冠予“中國鬼節”的稱謂。
在兒時的印象當中,每到農歷七月十四日的傍晚時分,城頭、村落的路邊屋角或田埂小河,到處煙霧繚繞。這天夜里,虔誠的大人會叮囑小孩在家呆著不要出門。后來才知道這天叫“鬼節”,通俗地講就是“人給鬼過節”。
融入城市生活后,近年來記者眼里的“中國鬼節”過得越來越有了文化味。至少,“鬼節”的當晚,盡管仍能嗅到大街小巷散發出的“紙船明燭照天燒”的味道,偶爾還能聽聞幾陣鞭炮聲,但恐怖的感覺似已蕩然全無,善良的人們只是在秉承著傳統的習俗,以特有的方式寄托對逝者的思念之情。
記者23日(農歷七月十四)上午在廣東陽江的城鄉看到,當地過“鬼節”的氛圍已相當濃厚,農貿市場禽類熱銷,冥燭店鋪生意紅火。但與往年相比,受訪民眾的過節態度明顯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在陽江市一所重點中學任教的青年教師李先生表示,過“鬼節”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伸。就此節的起源而言,應為一種孝心的傳承,自己今年親自操辦,目的并不是在意什么封建迷信,而是利用這樣的節日給小孩傳遞一種善念,與人為善,祈求社會的自然和諧。至于焚香燒紙,只是形式而已。
陽江資深文化人譚先生稱,無論老一輩過節的初衷如何,但要社會和諧,人就一定要心懷敬畏、心懷善念。寄托對先輩的懷念,也是一種善念,當今社會,太需要這種善念的回歸了,盡管過“鬼節”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但只要“以善為本”地過,就是有意義的。
相傳農歷七月十四日和十五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也就是傳統中的“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中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中國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鬼節”源于一個叫《目連救母》的故事,建節的初衷是傳遞善念和褒揚孝心。
《目連救母》講的是目連在陰間為救饑餓的母親而向佛祖求救,佛祖為其孝心感動授其盂蘭盆經,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為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現在所說的“鬼節”。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譚先生表示,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都是人性善念的自發,是善念的延伸。從積極的角度上看,“中國鬼節”所走的諸多形式,也是呼喚善念回歸的一種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