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原題《公共文化場館的轉型不應止于免費開放》
文化部、財政部日前出臺意見,明確2011年底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2012年底之前各級美術館將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這是繼2008年博物館、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后,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又一個步驟。
前幾年免費開放博物館時,大眾就給予普遍夸贊,認為是功德無量的好事。從各地博物館所積攢的社會美譽度看,取消門票是走對了一步棋。如今,將免費的范圍擴大到美術館和圖書館,特別是拆掉圖書館有形無形的門檻,讓讀者易于接近、便于閱覽,更是不負眾望的舉動,顯然成就了一樁美事。更主要的是,通過提供基本的免費服務,文化設施的公共之名得以逐漸恢復。
在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完成從封閉向免費開放的轉變后,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將這些公共文化場館的功用發揮到極致,或者說,怎樣令它們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就成為亟須考慮的事情。假設只是滿足于免費開放,而對使用者真實的文化需求很少顧及,恐怕與免費開放的初衷并不一致。免費不是目的,從大眾的角度去布設更周全的服務,才會緊貼開放的宗旨。
換言之,在公共文化場所的收費時代,美術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少人問津,難道僅僅是因為門票設限嗎?圖書的更新效率、古籍的開放程度、展覽文物的價值、陳列美術作品的藝術性……諸如此類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免費之后,這些方面的公共屬性不該打折扣,理應成為主辦方的共識。而在此基礎上,以大眾文化需求為衡量標準,求取精進和提升,更是公共文化的應有之義。
博物館免費開放時,確實帶來一些以前沒有過的困擾,比如因人流激增導致秩序的下降,還有無法自主地控制觀者的身份和來源。事實上,在大門洞開之后,要求文化場館進行主動控制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但從使用者的主流趨勢看,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輕度困擾。公共文化場館的精力自然不能全部放在這些上面,更不能成為固步自封的借口,理當思慮與公共職責相稱的公共品供給。
因而,與免費開放伴隨而來的,是公共文化場館的角色轉型。再也不能只盯住自個的利益加以陳設了,而要在公共的文化利益上做大文章。若要完成這樣的轉型,場館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恐怕還需要財政給予持續的有力支持。免費開放固然利于大眾,但公共文化資源仍有待大量投入,并且對它的供應仍然離不開必要的激勵,免費絕對不該是取消激勵機制的理由。
出于一種共享理念,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已被社會接受。但并不是只要一免費,博物館、美術館就達到目的了。盧浮宮也收門票,可無改其作為藝術殿堂的光彩。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只是露在海面的冰山一角,令其大氣、穩重的是對館藏文化品及使用者體驗的孜孜以求,自然也包括公共財政中的優待安排。免費開放只是第一步,朝向文化的公共領地進步,免費之外的轉型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