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月14日晚,湖北省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教授譚邦和做客該校圖書館“風雅悅讀會”講座。他從歷史、文學、文化研究的三個角度解讀《三國演義》,進行文化反思與思維解構,并批當下歷史題材的小說沒有傳播正能量。
“三國”不應該成為全民娛樂的一段歷史
影視劇《三國演義》,3D網游《三國演義》,熱門桌游《三國殺》,在現代生活中層出不窮,很多大學生也為之著迷,民眾似乎在“好玩兒的一段歷史”中狂歡。譚邦和對此表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三國”是一段值得津津樂道的時光嗎?用過去時代的文化觀念來影響我們當下生活就是開文明的倒車,有意無意地提倡和宣傳三國故事值得反思。
三國時期,戰(zhàn)火四起,國家陷于分裂狀態(tài),人民處在災難之中,少數英雄豪杰從累累白骨中走向成功是可以引為驕傲、笑料的歷史嗎?對《三國演義》進行人才學、管理學、心理學、軍事學等角度的應用型研究,闡釋其個人謀略、總結其成敗的經驗教訓難道是為了啟示我們也那樣干?譚邦和語重心長地分析說。
譚邦和指出,作為通俗文藝的三國故事始于說書場,受大眾傳播環(huán)境的制約,在有意識控制和自覺迎合的雙重作用下,當時的官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滲透進了作品,時代的先進思想很難進入集體無意識的《三國演義》大眾創(chuàng)作和傳播中,自然其文化觀念距離進步思想較遠,距離落后思想較近,它屬于過去。
大部分歷史小說不能傳播正能量
針對《三國演義》落后的文化觀念,譚邦和舉例說,諸葛亮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道德的典范,歷朝統(tǒng)治者對其隆重紀念的原因在于他是“古今來賢相第一”,所謂的“賢相”就是要對君王絕對忠誠,而忠誠的內涵是服從,絕對服從就會喪失自我,這與追求自我的現代文明是背道而馳的。
譚邦和直言,時下流行的宮廷戲就是一堆文化垃圾,為帝王抒豪情的歷史小說沒有傳播精神正能量,不利于推動現代文明建設。去年曾有人希望卒于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活在當下,那么加上2012就剛好是2222年,而《康熙王朝》的片頭曲中“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的歌詞同樣很恐怖,康熙皇帝卒于1722年,加上500年,也是2222年,這該有多二?譚邦和戲說道。
談到當今社會對待歷史娛樂化的態(tài)度,論及影視業(yè)娛樂化翻拍歷史題材的現況,譚邦和說:“我們對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缺少反思,這種在歷史中狂歡的態(tài)度,把歷史變成了喜劇、鬧劇。”他認為,三國那段歷史,是中國歷史的悲劇,朝廷混亂,兵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是累累白骨堆砌起少數英雄豪杰走向成功的歷史,我們的終極關懷,應是從悲劇的歷史中爬出來,不再重復歷史。”(黨波濤 彭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