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實現良好開局的一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全面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堅持統籌發展,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城鄉面貌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2184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38.9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2729.0億元,增長16.8%,其中,工業增加值11556.0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6978.8億元,增長14.2%。三次產業比例為9.8:58.2:32.0。人均生產總值23546元,增長13.9%。
就業再就業形勢良好。認真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已連續3年實現城鄉就業雙過百萬。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7.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59.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1.4萬人,其中,“4050”等特困人員再就業1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首批在25個縣(市、區)啟動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就業投入進一步加大,支出資金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5.0%。發放再就業優惠證13.4萬個,減免各項稅費4.9億元,使31.6萬人次受益。
價格總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0%,漲幅較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農村均上漲1.0%;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0.8%。食品和居住價格漲幅較大,分別上漲2.1%和4.4%,是推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兩大主動力。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回落1.4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3%,回落1.7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0%,回落3.2個百分點;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3.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1.8%,回落1.1個百分點。房屋銷售價格上漲5.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5.1%,分別回落3.5個和3.9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繼續實施“一個龍頭”、“三個突破”和“雙30”政策。山東半島城市群生產總值占全省的64.1%,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6%,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占全省制造業的36.9%。繼續加大對菏澤的扶持和對口幫扶力度,累計開工建設項目184個,完成投資84.3億元。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平均增幅達到27.6%,全省有22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比上年增加2個。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編制完成。
海洋經濟發展加快。主要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值3002.6億元,比上年增長20.6%。海洋漁業、海洋油氣等產業保持穩定增長,實現產值1260.3億元和67.9億元,分別增長10.8%和17.4%。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海洋石油、原鹽和燒堿產量達到215.8萬噸、1726.1萬噸和304.2萬噸,分別增長1.8%、22.4%和12.2%。海洋制藥、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新建2個海洋特別保護區、7個漁業資源保護區,面積101.2千公頃。
各項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全部取消了農業稅。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省管企業中60%的輔業單位完成了分離改制,74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或進入股權分置改革程序。非公有經濟發展壯大,實現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升至52.0%。財稅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積極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購完成額比上年增長23.3%;加強基層財政管理,對下轉移支付144.1億元。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重組積極推進,全省城市信用社組建城市商業銀行改革基本完成,農村信用社組織形式改革完成,郵政儲蓄銀行改革順利啟動。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順利完成。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就業再就業壓力比較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保障能力不強,等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138.9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農業增加值1260.6億元,增長5.1%,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0%;林業增加值45.9億元,增長8.3%;牧業增加值466.4億元,增長4.8%;漁業增加值322.0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4.0億元,增長22.2%。
主要農牧產品產量穩步增長。糧食總產量達到4048.8萬噸,創2000年以來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3.4%;棉花產量突破100萬噸,增長20.9%。
主要農牧業產品產量
指 標
|
單位
|
絕對值
|
比上年增長(%)
|
糧食
|
萬噸
|
4048.8
|
3.4
|
夏糧
|
萬噸
|
1890.1
|
4.9
|
秋糧
|
萬噸
|
2158.7
|
2.0
|
棉花
|
萬噸
|
102.3
|
20.9
|
油料
|
萬噸
|
358.2
|
-1.5
|
蔬菜
|
萬噸
|
8309.3
|
-3.5
|
園林水果
|
萬噸
|
1258.8
|
4.8
|
生豬年末存欄
|
萬頭
|
2778.5
|
-9.5
|
牛年末存欄
|
萬頭
|
818.2
|
-15.7
|
羊年末存欄
|
萬只
|
2918.1
|
-10.5
|
肉類
|
萬噸
|
759.0
|
3.0
|
豬牛羊肉
|
萬噸
|
494.5
|
2.9
|
禽肉
|
萬噸
|
254.8
|
4.0
|
禽蛋
|
萬噸
|
430.5
|
-2.6
|
奶類
|
萬噸
|
238.6
|
8.0
|
林業生態建設穩步展開。進一步加大荒山植樹造林力度,生態公益林建設成效顯著,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省完成造林面積134.5千公頃,其中,荒山造林47.8千公頃,是近年來荒山造林最多的一年。新增國家級生態公益林240.0千公頃,省級生態公益林66.7千公頃,全省已有1106.7千公頃林地納入國家級、省級公益林管理。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02‰以內,森林火災次數和受害森林面積分別比上年下降60.0%和71.1%。
漁業生產建設得到加強。水產品總產量757.0萬噸,比上年增長2.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642.0萬噸,增長2.5%;淡水產品產量115.0萬噸,增長4.5%。優質水產品發展加快,海參、對蝦等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3萬噸和9.6萬噸,分別增長15.7%和10.2%。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無公害養殖面積達到130千公頃,162個水產品獲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稱號。加大漁業資源修復工作,建設完成12個海珍品底播增殖區、7處漁業資源保護區和6處人工魚礁示范區。出口水產品106.4萬噸,增長6.6%。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加大,省統籌安排用于“三農”方面的財政性投入187.7億元,比上年增長25.8%。農業機械化裝備及服務能力提高。農機總值達到521.0億元,增長6.3%;聯合收獲機保有量達到9.7萬臺,增長19.2%。農機服務產值達到350.1億元,增長2.9%;完成機耕作業面積7495.6千公頃,機播面積5706.6千公頃,機收面積3821千公頃。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有效灌溉面積4818.2千公頃,增長0.6%,其中,節水灌溉面積1959.3千公頃,增長4.2%。農村“路水電醫學”工程進展較快,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用電量376.2億千瓦時,增長8.5%;在村村通電、通電話的基礎上,通汽車行政村數比重上升到99.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1.5%,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120萬平方米,88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農民參合率達到88.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和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達到31331家,比上年增加4464家,增長16.6%。實現增加值11122.8億元,增長23.6%;其中,非公有工業增加值7254.3億元,增長30.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絕對值(億元)
|
比上年增長(%)
|
全 省
|
11122.8
|
23.6
|
# 輕工業
|
3791.1
|
21.9
|
重工業
|
7331.7
|
24.5
|
# 國有企業
|
901.4
|
15.4
|
集體企業
|
636.6
|
14.5
|
股份合作企業
|
160.6
|
17.6
|
股份制企業
|
6290.3
|
23.2
|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
2023.5
|
27.2
|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
1110.3
|
33.8
|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430.5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實現利潤2634.0億元,增長26.3%;實現利稅4283.6億元,增長28.2%。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31.5,比上年提高17.2點,繼續呈穩步提高態勢。產銷銜接狀況進一步向好,產品銷售率為98.5%,提高0.3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7.3%,減少1.1個百分點。
制造業盈利能力增強。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9278.6億元,比上年增長26.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3.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93.0%。實現利潤1909.8億元,增長30.9%。制造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上年的22.1%提升到23.9%,實現利潤500.1億元,增長34.2%,比全省制造業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幅分別高3.3個和7.9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結構優化。120種重點調度的工業產品中,產量比上年增長的有100種,占83.3%,有31種產品產量增幅超過30%。環保專用設備產量增長41.9%,電子產品增長較快,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1.7倍,手機、半導體分立器件、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70.8%、40.6%和93.5%。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 品
|
單位
|
絕對值
|
比上年增長(%)
|
原煤
|
萬噸
|
14058.9
|
3.6
|
天然原油
|
萬噸
|
2755.1
|
2.9
|
發電量
|
億千瓦時
|
2314.4
|
14.7
|
水泥
|
萬噸
|
16575.9
|
20.6
|
平板玻璃
|
萬重量箱
|
5214.6
|
10.8
|
粗鋼
|
萬噸
|
3714.9
|
14.1
|
鋼材
|
萬噸
|
4088.4
|
33.9
|
紗
|
萬噸
|
476.7
|
25.7
|
布
|
億米
|
104.3
|
18.6
|
機制紙及紙板
|
萬噸
|
1382.3
|
12.6
|
塑料制品
|
萬噸
|
228.8
|
36.7
|
合成氨
|
萬噸
|
727.7
|
11.2
|
啤酒
|
萬千升
|
365.2
|
9.2
|
汽車
|
萬輛
|
49.6
|
26.0
|
摩托車
|
萬輛
|
113.6
|
7.3
|
家用電冰箱
|
萬臺
|
1074.2
|
54.7
|
房間空調器
|
萬臺
|
553.6
|
-6.3
|
微型電子計算機
|
萬臺
|
104.3
|
168.8
|
彩色電視機
|
萬臺
|
1059.2
|
-7.1
|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在全部三級及以上(新資質)建筑企業中,有施工任務的5719家,比上年增加47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788.6億元,增長11.1%;實現利稅200.2億元,增長20.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39.5億元,增長7.3%;實現利稅46.2億元,增長4.7%;非國有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949.1億元,增長12.9%;實現利稅154.0億元,增長26.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緩。全面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準入門檻,全面清理新開工項目,投資快速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抑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134.6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增幅回落13.9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714.9億元,增長19.8%,回落14.5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19.8億元,增長19.1%,回落11.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漸趨優化。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0.8%、20.1%和18.7%。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投資加強,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投資增長82.9%,環境管理業投資增長37.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41.1%,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投資分別增長31.5%和38.7%。國家重點調控行業的投資下降或增速回落,煤炭行業投資下降31.5%,冶金行業投資下降10.3%;紡織和電力行業投資分別增長0.4%和12.6%,增幅分別回落31.7個和32.0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建設趨緩。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78.7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增幅回落7.2個百分點。從房屋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增長27.8%,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75.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長13.3%,占12.3%;辦公樓投資增長22.1%,占3.0%。土地利用情況好轉,購置土地面積減少16.6%,完成開發土地面積增長45.7%。
建設資金供應充足。全部建設項目到位資金11517.9億元,比投資完成額多383.3億元,增長20.5%。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要是自籌資金,占全部資金來源的72.1%。省外資金進入加快,利用國內省外建設資金增長52.5%。
商品房建設和銷售平穩增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2182.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6%;房屋竣工面積3383.2萬平方米,增長7.0%;房屋銷售面積3797.2萬平方米,增長5.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占商品房銷售的91.2%,在住宅銷售總量中,普通商品住宅占75.1%。住宅空置面積比上年下降7.5%。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為“十五”以來最高增幅。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5219.3億元,增長1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3.3%。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城市市場帶動作用更為突出。城市實現零售額5322.4億元,增長17.0%,農村實現零售額1800.2億元,增長14.1%,城市零售額增幅較農村高2.9個百分點。
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發展良好。批發零售業規模日益擴大,優勢日漸顯現,實現零售額60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4.2%。住宿餐飲業成為消費市場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實現零售額887.2億元,增長17.7%。
市場規模經營更具競爭力。限額以上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實現零售額1948.4億元,比上年增長27.2%,增幅比限額以下企業高14.4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814.1億元,增長27.2%;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4.3億元,增長26.7%。
消費升級帶動相關商品全面熱銷。以汽車、住房、娛樂為主的發展型、休閑型消費已逐漸形成新一輪消費熱點。據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統計,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的商品均保持強勢增長,汽車類實現零售額367.5億元,增長29.0%;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實現零售額12.4億元,增長40.9%;家具類實現零售額31.6億元,增長27.4%;體育及娛樂用品類實現零售額8.8億元,增長30.5%。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實現進出口總額952.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出口586.5億美元,增長26.8%;進口366.4億美元,增長19.6%。美國仍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美國出口113.4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19.3%。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分別提高2.3和1.9個百分點。
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過百億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5%;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7個。服務業成為外商投資熱點,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外商在房地產業投資比重最大,占服務業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的51.5%。韓國、中國香港投資仍居前兩位,占全省的57.9%。新批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6個,其中美國國際紙業、法國標致等首次投資山東。
“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新批境外企業(機構)188家,協議投資總額5.6億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4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2%;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7.0億美元,增長18.8%。外派人員4.1萬人次,增長9.5%;期末在外人數8.4萬人,增長17.3%。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生產穩步增長。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280公里,比上年增加117公里。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4.7億噸,增長22.4%。航空客運量1255.7萬人次,增長18.9%;貨郵量16.9萬噸,增長15.7%。鐵路、公路、水運共完成旅客運量14.7億人次,增長11.4%;完成貨運量16.5億噸,增長13.0%。
交通運輸情況
|
旅 客
|
貨 物
|
運輸量
(億人次)
|
增長
(%)
|
周轉量
(億人公里)
|
增長
(%)
|
運輸量
(億噸)
|
增長
(%)
|
周轉量
(億噸公里)
|
增長
(%)
|
合計
|
14.7
|
11.4
|
1063.6
|
12.4
|
16.5
|
13.0
|
6611.8
|
14.2
|
公路
|
14.0
|
11.1
|
645.7
|
11.6
|
13.7
|
13.5
|
845.1
|
18.7
|
鐵路
|
0.6
|
16.8
|
411.3
|
14.0
|
1.7
|
2.8
|
1468.2
|
3.1
|
水路
|
0.1
|
4.6
|
6.6
|
10.5
|
1.2
|
26.4
|
4298.5
|
17.7
|
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增長。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78.3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為928.3億元,增長36.5%;郵政業務總量50.0億元,增長11.9%。年末長途電話電路1.9萬個2兆,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74.6萬路端。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689.0萬戶,減少2.9%;移動電話用戶2950.8萬戶,增長27.4%。電話普及率達到61.7部/百人。
旅游業發展形勢喜人。接待入境游客193.1萬人次,增長24.5%,入境旅游收入10.1億美元,增長29.9%;接待國內游客1.7億人次,增長18.9%,國內旅游收入1214.8億元,增長24.7%;旅游總收入1295.6億元,增長24.7%。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
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境內財政總收入突破4000億元,達到4110.2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55.3億元,增長26.3%。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財力分配向技術創新和社會事業領域傾斜。地方財政支出達到1832.6億元,增長25.0%。企業挖潛改造、科技支出分別增長28.3%、35.4%。支農支出、城市維護費、衛生事業費支出分別增長20.3%、23.9%、34.0%。
金融運行健康平穩。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9634.0億元,比年初增加2764.8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為10358.0億元,增加1323.7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5709.6億元,增加2505.7億元,同比多增500.3億元,連續兩年多增貸款超過500億元。信貸投放重點突出。服務業貸款增勢良好,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零貿易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五項合計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達36.6%;農業貸款增加296.4億元,多增74.1億元;中小企業貸款穩定增長,貸款增加1130.6億元,多增499.2億元。金融機構效益顯著改善,實現盈利217.9億元,增盈52.3億元。
證券期貨市場呈現生機。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120家,股票128只,其中境內上市公司84家,股票88只,境外上市公司40家(境內境外同時上市公司4家)。擁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142家,證券服務部34家;期貨經紀公司8家,期貨營業部13家。證券交易金額大幅增長,證券營業部經營狀況良好,142家證券營業部股票基金交易金額為5857.9億元,增長1.6倍。129家營業部實現盈利,盈利面達90.9%。期貨市場持續較快發展,期貨交易額9982.7億元,增長31.6%。
保險業穩步發展。實現保費收入396.2億元,增長16.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6.2億元,增長20.7%;人身險保費收入290.0億元,增長14.7%。資本實力明顯增強,保險業總資產達995.9億元,增長17.7%。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120.9億元,增長57.8%。有6家外資公司在我省設立營業機構。
九、科學技術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星火計劃實施順利,省級以上項目221項,比上年增加2項;其中國家級123項,增加5項。專利工作成績突出。專利申請量38284件,增長32.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237件,增長50.7%。授權專利15937件,增長48.3%;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092件,增長20.9%。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加強,共有住魯兩院院士3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0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570人。
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含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業)企業1665家,比上年增加40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60.8億元,增長37.2%;實現利潤、利稅122.4億元和203.6億元,分別增長30.2%和32.7%。互聯網應用更加普及。網站3.7萬個,增長32.1%;上網人數1126萬人,增長14.0%;建成門戶網站的省直部門、市級政府、縣級政府分別達到93%、100%和95.4%,上網企業超過10萬家。14個重點電子政務系統全部啟動建設,5個基礎政務信息資源庫中有4個已經進入應用階段。國家信息通訊國際創新園落戶濟南,有3市被國家批準為農村信息化試點市。銀行卡的發放量達到3506萬張。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制定實施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6.2%,比年初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4.8億美元,增長52.5 %。
名牌戰略和標準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已經有世界名牌產品2個;中國名牌產品187個,其中新增68個;山東名牌產品1182個;山東省服務名牌94個。全國馳名商標68個,其中新增14個。共批準發布山東省地方標準657項,其中農業395項,資源節約與綜合41項。主要工業產品采用國際標準的達到85%以上。
氣象地震等領域技術水平逐步提高。新建區域氣象觀測站1176個,上傳資料站點達到80%以上,基本達到了城市5—10公里、農村10—20公里的密度。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影響面積32.7萬平方公里,增加降水8.5億立方米。數字強震觀測水平提高,內陸地震監測能力達到ML2.0級,近海地震監測能力達到ML3.0級。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預案預警等制度,建成42個監測點,有效防治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啟動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和“數字國土”地理信息平臺建設試點,提供各類地理信息產品2萬多件。
十、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輟學率在2%以內,共發放“兩免一補”資金3.7億元,資助學生234萬人次。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已有高等職業院校62所,在校生38.9萬人。普通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年招生44.5萬人,在校學生達到133.8萬人,分別增長11.1%和14.2%。技工學校、普通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等發展趨于合理。
各類教育基本情況
|
學校數(所)
|
招生數(萬人)
|
在校學生數(萬人)
|
|
數量
|
增減(所)
|
人數
|
增減(%)
|
人數
|
增減(%)
|
研究生教育
|
31
|
0
|
1.5
|
5.8
|
4.2
|
13.3
|
普通高等教育
|
109
|
5
|
44.5
|
11.1
|
133.8
|
14.2
|
中等職業學校
|
769
|
-37
|
42.5
|
8.5
|
114.3
|
4.5
|
技工學校
|
197
|
-32
|
14.9
|
7.2
|
35.8
|
9.8
|
普通中學
|
4175
|
-229
|
164.6
|
-8.4
|
554.0
|
-6.5
|
小學
|
14611
|
-1260
|
107.2
|
2.8
|
623.0
|
1.2
|
特殊教育學校
|
140
|
1
|
0.2
|
14.6
|
1.7
|
6.7
|
幼兒園
|
15829
|
111
|
63.4
|
-6.9
|
135.1
|
-4.2
|
文化出版廣電事業取得新成就。大力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基層服務點覆蓋8萬多個村莊。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成功舉辦了首屆文化產業博覽會。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17個,藝術表演場館9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58個,博物館75個。擁有各級各類檔案館200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162個;館藏檔案1018.3萬卷,館藏資料310.2萬冊,開放檔案291.5萬卷。擁有公共圖書館145個,出版各類圖書6521種、報紙133種、雜志262種。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5.9%和96.3%。
衛生保健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擁有衛生機構1.7萬所,其中,醫院1178所,衛生院1756所,衛生防疫機構177所,婦幼保健機構149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5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2.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2萬人、注冊護士10.0萬人。公共衛生“兩個體系”已有219個項目竣工,鄉鎮衛生院建設“360工程”已有255個主體竣工。
體育事業成績突出。在全國高水平比賽中奪得24枚金牌。在第15屆亞運會上奪得21枚金牌、10枚銀牌和7枚銅牌,創歷史最好成績。山東魯能泰山足球隊榮獲2006賽季中超聯賽冠軍和足協杯冠軍,在職業聯賽中取得了兩獲“雙冠王”、四奪足協杯的優異成績。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一屆省運會,第十一屆全運會和青島奧帆賽籌備進展順利。
十一、城鄉建設
城市化進程加快,區域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1%,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省政府研究通過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和《山東省海岸帶規劃》。全省108個市縣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基本完成。村鎮規劃編制進一步加強,60%的鄉鎮和40%的村莊完成了新一輪規劃修編。
安康居住工程積極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方式和廉租住房制度逐步完善,貨幣補貼試點穩步推進。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873萬平方米,竣工412萬平方米;17個設區城市、37個縣(市)已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累計為1.5萬戶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住宅產業化工作快速推進,42個項目開展了住宅性能認定,18個項目被列入國家康居示范工程。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65億元,增長18.7%。新建成污水處理廠2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90萬噸/日,全省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5%;新建和改造自來水供水能力40萬噸/日;新增供熱面積1500萬平方米,用氣人口200萬人;新增公交營運車輛4000標臺,新建、擴建城市道路面積2000萬平方米;新增無害化垃圾處理能力2000噸/日;新增城市公園綠地4000公頃。
城鄉綜合整治深入展開。全省整治舊住宅小區337個、改造城中村396個、硬化背街小巷3465條,6個城市被評為全國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6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加強城市管理,拆除違法建筑354萬平方米,規范廣告牌匾28.4萬塊。村鎮建設得到加強,完成投資560億元,增長12.4%,村鎮道路硬化率37.0%。重點扶持的6000個村莊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能源、資源、環境保護
工業節能降耗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省重點考核的千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生產實現節能334.1萬噸標準煤。在千戶企業填報的49項單位產品能耗指標中,下降的占91.8%。在千戶企業填報的1306個能耗指標數據中,下降的占89.3%。
建設領域資源節約效果明顯。全面實施新建居住建筑節能65%、公共建筑節能50%的設計標準,35個城市和17個縣城規劃區全面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新型墻材生產和應用比例分別達到69%和75%,建成節能建筑2100萬平方米。大力推進供水管網和“一戶一表”改造,推行階梯式水價,全年城市節水4億立方米,新增5個國家節水型城市。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推進。積極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工作,全省盤活存量建設用地7.3千公頃。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整理、復墾和開發新增土地面積12.1千公頃,新增農用地面積3.9千公頃,新增耕地面積3.4千公頃,連續6年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加強基本農田規范化建設,設立了5個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進一步規范了土地市場,完善交易規則。
礦產資源利用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共投入勘查資金6.2億元,新發現和探明了金、鐵、銅、煤等一批重要礦產地,緩解了資源壓力。實施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出讓礦業權,轉讓出讓礦業總價款比上年增長45.3%,實現礦業產值1338.8億元。全省治理礦山地質環境的投入增大,恢復治理土地2760公頃。新建世界地質公園1處、省級地質公園3處。
生態省建設進展順利。環保創建成效突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增至17個,其中新增2個;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命名的市縣8個;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46個。
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加快脫硫工程建設進度,共建成重點燃煤發電機組脫硫設施形成減排能力20.7萬噸/年。17城市空氣質量良好率達到94.2%,其中15個城市空氣質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2個城市符合國家三級標準。全省河流斷面COD均值下降13.1%,氨氮均值下降4.2%。全省17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在“較好”以上。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年末全省總人口930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6‰,死亡率6.1‰,自然增長率5.5‰。
城鎮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192元,比上年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8468元,增長13.6%,其中食品支出2712元,增長7.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0%,下降1.7個百分點。全省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29.3平方米。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8856元,增長13.5%。
城鎮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
單位
|
數量
|
消費品名稱
|
單位
|
數量
|
飲水機
|
臺
|
68.4
|
組合音響
|
套
|
24.2
|
微波爐
|
臺
|
46.3
|
照相機
|
架
|
58.3
|
電冰箱
|
臺
|
92.1
|
空調器
|
臺
|
82.0
|
排油煙機
|
臺
|
88.9
|
固定電話
|
部
|
90.8
|
淋浴熱水器
|
臺
|
74.0
|
移動電話
|
部
|
164.3
|
洗衣機
|
臺
|
95.1
|
健身器材
|
套
|
6.6
|
彩色電視機
|
臺
|
120.4
|
助力車
|
輛
|
25.1
|
影碟機
|
臺
|
67.0
|
摩托車
|
輛
|
46.6
|
家用電腦
|
臺
|
52.7
|
家用汽車
|
輛
|
6.2
|
農村居民生活繼續改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8元,比上年增長11.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44元,增長14.9%。其中,食品支出1191元,增長9.5%;用于文教娛樂方面的支出409元,增長8.4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9%,降低1.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7平方米。
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消費品名稱
|
單位
|
數量
|
消費品名稱
|
單位
|
數量
|
微波爐
|
臺
|
2.6
|
家用電腦
|
臺
|
2.4
|
電冰箱
|
臺
|
33.6
|
組合音響
|
臺
|
18.4
|
排油煙機
|
臺
|
6.7
|
照相機
|
架
|
6.9
|
熱水器
|
臺
|
19.2
|
空調器
|
臺
|
5.1
|
洗衣機
|
臺
|
49.6
|
固定電話
|
部
|
85.9
|
黑白電視機
|
臺
|
15.1
|
移動電話
|
部
|
60.7
|
彩色電視機
|
臺
|
98.4
|
摩托車
|
輛
|
69.0
|
影碟機
|
臺
|
55.8
|
汽車(生活用)
|
輛
|
1.2
|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全省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106.3萬人、996.1萬人、789.7萬人、647.3萬人、488.8萬人,比上年底增加52.5萬人、134.5萬人、18.6萬人、68.6萬人、27.5萬人。全省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573億元,增長19.6%;支出468億元,增長21.2%。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與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初見成效,全省參保農民達到1067萬人,領取養老金的農民68萬人;當年收繳保費12.9億元,基金累計結余69億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4067.7萬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參保59萬人,增長59%。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扎實推進,共培訓失業人員26.9萬人,組織創業培訓4.4萬人,培訓農村勞動力47.5萬人。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普遍建立了城鄉低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9萬人。其中,城鎮低保62.2萬人,農村低保48.0萬人,農村特困救濟8.8萬人。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有了新進展,新建、改建和擴建1152處敬老院,供養五保對象27.7萬人。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穩步推進。有113個縣(市、區)建立了城市醫療救助制度,132個縣(市、區)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救助和資助居民50.3萬人。接收捐款6億元,其中“慈心一日捐”5.6億元。福利彩票銷售46.8億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962個,增加47個;收養19.5萬人,增長1倍。社會福利企業1842個,安置殘疾人員4.3萬人。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分別比上年下降17.1%和10.4%,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4.7%和10.5%。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25.6%。
注: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或核算數字。
2.全省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