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近3年內連續5次調整鋼材及其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之后,近日再次出臺了“強力”調控措施:從2007年4月15日起,部分特種鋼材及不銹鋼、冷軋等76個稅號產品出口退稅率降為5%;另外83個稅號的鋼材品種取消出口退稅。
海關總署有關人士11日在“我的 鋼鐵”鋼材進出口形勢分析會上表示,此次國家對鋼材出口的調控,在幅度、力度和廣度上“比前幾次都大”。不過市場人士普遍認為,由于市場對政策調整的預期已足足有“幾個月的時間”,前期消化已差不多了,所以市場出現大起伏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最關鍵的是對中國鋼鐵出口要有長期的“戰略定位”,同時輔之以長效的機制保障。
“突然之間”成世界鋼材第一出口國
“我的鋼鐵”資深分析師賈良群說,中國是“突然之間”成為世界鋼材第一出口國的,銷售渠道和國外市場占有都不成熟,國際市場的準備也不充分,國際貿易的壓力和出口秩序的混亂是必然的。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陳浩然也認為,在短短4年中,中國鋼材進出口出現如此大、如此快的“逆轉”令人吃驚,不利于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增加國際貿易摩擦的風險,也不利于鋼鐵業的投資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2006年中國累計出口鋼材4300多萬噸,同比增長1.1倍;進口鋼材1800多萬噸,同比下降28%以上。進出口相抵,中國全年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這種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今年前2個月,中國出口鋼材875萬噸,同比增長1.4倍;而進口鋼材再呈跌勢。鋼材凈出口量已達605萬噸,占去年全年鋼材凈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出口勢頭迅猛。據剛剛公布的3月份數據,當月鋼材出口量又達538萬噸,成為歷史第二高值。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說,現在新一輪的調控政策已經出臺,接下去就要看市場的反應和效果。如果還是難達預期目標,不排除國家出臺力度更大的措施的可能性。
“擠出、拉動、加速”三大效應
大部分市場分析人士都說,此次國家“加力”調控鋼材出口,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國鋼材出口的增長速度,適當緩解國際貿易摩擦的風險;有助于調整鋼鐵企業和貿易商的成本利潤結構,擠壓低端產品的利潤空間,為鋼鐵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但從長期來看,中國鋼材出口增長的勢頭還難以扭轉。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統計分析處處長黃國華認為,中國鋼材出口增長有三大主要因素:
一是“擠出效應”。中國國內鋼鐵投資的新增產能集中釋放,但國內需求受制于經濟周期和宏觀調控的影響難以同步,國內市場暫時難以消化如此龐大的產能,擴大出口成為鋼鐵企業的必然選擇。
二是“拉動效應”。由于國際鋼材市場供求發生變化,需求持續轉旺,美國、歐洲等地鋼材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國內市場,其間至少存在每噸200美元的價差,這為中國鋼材出口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三是“加速效應”。由于市場對國家下調鋼材出口退稅存在強烈的預期,導致國內各鋼廠加快出口步伐,出口量不斷激增,去年第4季度單月出口量首次沖破500萬噸大關,最高時達到單月555萬噸以上。
分析人士說,下一步這三大效應依然存在,國內供求的階段性過剩壓力還將促使市場通過出口來加以平衡;國際市場對中國鋼材的需求還將維持,短期內也難以找到“新的替代來源”,國內外價差依然存在;由于國家出口政策調整還有相當的空間,估計市場對進一步的調控還會產生新的預期,這又會促使國內鋼廠和貿易商展開新一輪的“搶跑道比賽”。
據一些分析師的預測,今年中國鋼材凈出口量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多出少進”的態勢不會有根本改變,但出口增幅放緩的可能性較大。
市場亟盼“長期出口戰略”
戚向東說,中國鋼材進出口應盡快形成“戰略選擇”。他認為,從2002年開始世界經濟進入上升期,鋼鐵產品需求迅速擴大。因此中國鋼材適度出口,是中國鋼鐵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調整結構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的有效措施,是“中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型的必由之路”。
但關鍵的問題是“量上控制”和“質上升級”。戚向東說,中國鋼材出口量應控制在總生產量的10%左右,這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同時要改變出口產品中低附加值品種多、高附加值品種少,數量多、創匯少的格局,實施出口產品多層次化、出口地域多元化的戰略。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也認為,要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稅收、社會責任標準等一系列手段,對鋼鐵行業和鋼材進出口貿易進行有效的調控,提高鋼鐵業和鋼材貿易行業的集中度,改善進出口經營秩序混亂的局面。
資深分析師賈良群認為,中國鋼材出口增長已成為一個長期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形成一個“長期的戰略定位”。只要全球經濟不出現大的逆轉,國內外鋼材價差將長期存在,這也就預示中國鋼鐵業進入了全球供需的總體系中,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在這個戰略判斷之下,就應該形成較為根本和徹底的政策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成本利潤空間,給中國鋼材出口進行準確的定位。必要時可考慮“一步到位形成長效機制”,改變“小步而行”的做法,不給市場提供“預期投機”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