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4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稱,根據益普索咨詢公司最新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80.1%的城市居民對目前生活表示滿意,近半數(46%)城市居民認為近期的生活水平比半年前有了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居民中,只有35%表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還有15%的低收入人群(1500元以下)感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半年前下降了。這組調查數據從另外一個側面證實了世界銀行去年12月所發布的《貧困評估報告》中一個結論:2001年至2003年,中國10%貧困人口實際收入下降2.4%。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令人憂慮的現象。因為我們原來總是說,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收入差距是發展中的差距,即并不是有人收入下降,有人收入上升,而是幾乎所有的人群收入都有增長,生活水平都有提高,只不過不同人群收入增長與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有快慢而已。但上述信息則表明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與生活水平隨經濟增長不同程度提高的同時,的確也存在一部分人口,他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從這部分人口所占比例看,這種現象并非個別,而是涉及一個相當大的人群。這也再次說明,讓經濟增長更多地惠及民生尤其是貧困人口,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
有一個認識問題需要解決:即經濟增長與解決民生二者之間是否需要權衡。有一些經濟學家總認為經濟增長與解決民生有個排序問題。只有經濟增長了,回過頭來才能解決民生。而如果過早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可能會拖經濟增長后腿,也不利于民生問題的解決。
這種認識在這些經濟學家自己設定的邏輯里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卻未必經得起實證的檢驗。
俄羅斯這幾年的歷程就很能說明問題。
世界銀行去年4月份也曾經對俄羅斯社會經濟發展進行了評估,認為該國創造了一個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典范,稱之為“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
俄羅斯經濟開始恢復性增長始于1999年,此后7年中該國年均增長速度約6%。2006年與1999年相比經濟總量增加了約70%。而在同一期間,在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后,俄羅斯人均實際工資收入的增長卻超過了200%,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要高出兩倍。俄政府相關計劃中還提出,未來三年間,將實現實際工資收入再增長50%。正是因為實際工資收入的增長超過GDP的增長,使得短期內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非常快。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俄羅斯還特別注意健全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隨著經濟增長調整“人均最低生活標準”,對低于最低生活標準的人群發放補助金、補償金及其他社保支付。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羅斯,這種人均最低生活標準的調整不是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而是以季度為單位進行,以確保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實現同步。以去年第三季度為例,俄政府調整后的莫斯科地區人均最低生活標準達到每月5124盧布,折合人民幣每月約為1700元。
此外,即使在其經濟最困難時,俄政府也未放棄針對貧困與弱勢人群的由政府買單的醫療、教育、救濟體系。而隨著這幾年經濟增長,俄政府特別加強了這些體系建設,以使這些人群更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俄羅斯的一些做法與中國某些經濟學家的觀點是堪有一比的。比如,在中國,至今仍然有不少經濟學家公開反對政府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認為提高工資將降低中國經濟在產品成本上的競爭力。至今也仍然有不少經濟學家熱衷于這樣算賬:建立起全民低保錢到底夠不夠?這些錢用于經濟發展是否更有利?對照俄羅斯的做法,這樣的設問顯然并不恰當。
從整個中國的發展看,經濟快速增長已持續了28年,GDP總量也已超過20萬億,財政收入已近4萬億。應該說,解決民生問題已經足夠具備了條件,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真正根據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去調整發展思路,認識到解決民生問題的緊迫性。思路對了,緊迫性有了,實現經濟增長與解決民生問題同步,使經濟增長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并不是什么難事。(盧周來 經濟學博士 青年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