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桶成本價格只有10美元的原油,為何身價一路飆升,甚至攀升至每桶99.29美元!油價高漲的背后,是供與求的失衡還是巨額利潤誘惑下的投機?是美元貶值的刺激還是地緣政治的危機?誰主宰著定價的權利?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原油價格的高漲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我們如何應對?
“汽車輪子上的國家”這個稱謂曾經令很多美國人為之自豪,但是現在的情形卻與之相反?!氨q的汽油價格成了我的負擔,原來把油箱加滿只需40美元,而如今卻要60美元,費用整整增加了1/3。上漲的速度也太快了!”一名美國人抱怨道。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汽車越來越成為奢侈品,普通工薪族加油都要“價”比三家。
法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面對高漲的油價,近半數法國民眾減少了汽車使用量,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外,他們還都改掉了開快車的習慣,盡量避免“高能耗動作”,并盡可能地將車速保持在“最佳里程油耗比狀態”。
所有這些反常的現象,也只是這些能源消耗大國在高油價下無奈之舉的縮影。2007年11月21日,原油價格似脫韁野馬,一路攀升至每桶99.29美元,令許多能源消費國苦不堪言。
在產油國,情形卻大不一樣。就在全球都在討論油價觸及100美元之后世界會怎樣的話題時,沙特阿拉伯人卻因盛產石油而對自己的“幸福生活質量”感到滿意。他們不會像法國人那樣小心翼翼,而是開著車在馬路上飛速奔馳,真主賜給的“液體黑金”根本不會讓他們為油價發愁。如果你初到委內瑞拉,會有人告訴你這里什么東西都貴,除了汽油。在那里,91號無鉛汽油每升70玻利瓦爾,合3美分多一點(合人民幣0.28元),僅為瓶裝礦泉水價格的十分之一。
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同樣一種商品,價格差距卻是如此懸殊?平均成本只有10美元/桶的原油,竟然增值10倍。那么,是哪些因素催生了高油價?
供需不平衡是根源
面對高油價,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當然不想承擔責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歐佩克以“供給基本平衡”為由,指責投機活動是主因。但另一方指出,供應緊張才是根本。
事實是什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的管清友撰文指出,本輪石油牛市的背景是2001年以來世界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全球流動性過剩。數據表明,全球GDP增長率已從2001年的2.6%逐步攀升到2006年的5.4%。
如此高速的經濟發展,當然需要更大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石油消耗。國際能源機構10月份發表報告說,預計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為8590萬桶,比去年增加1.5%。明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為8800萬桶,比今年增加2.4%。該機構的最新預測還顯示,從中長期看,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將逐步增加,并在2015年達到9800萬桶。
美國著名智庫凱托學會的能源問題專家杰里·泰勒認為,對原油的需求推高了價格。在他看來,原油的產出并沒有減少,實際上還是處于創紀錄的歷史高位,但是供應的增長速度卻不足以趕上對原油饑渴的需求。
歐佩克國家和非歐佩克國家是原油供給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非歐佩克產油國如俄羅斯、英國、挪威等,由于主要產油區設備陳舊,生產成本攀升,專業人才匱乏,加之相關稅收體制越來越嚴格,嚴重妨礙了原油產出的增長。另一方面,一些石油出口大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過快,自身對能源需求也正影響它們的石油產出。據資料顯示,2006年,沙特、俄羅斯、挪威、伊朗和阿聯酋這五個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內消耗比2005年提高了5.9%。
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稱,未來5年內,全球將面臨石油供應“危機”,這將把油價推升至創紀錄水平。這是該機構對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嚴厲的警告。
美元貶值難辭其咎
美元貶值是油價高漲的幕后黑手。
自今年8月以來,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沖擊了美國以及世界大部分國家的金融系統。美聯儲三次降息,使得美元急劇貶值,美元兌歐元的匯率降至歷史最低,西方主要國家的貨幣匯率也急劇下降。
由于石油——美元計價機制的存在,美元價格變動時時在影響油價。美元貶值,油價上漲;美元升值,油價下跌。從年度平均價格來看,2001年至2006年美元指數下跌13%,同期國際原油名義價格上漲了170%。今年以來美元指數更是持續下跌。根據美聯儲最新公布的數據,美元指數從年初的95.0584下跌到了11月份的86.9197,跌幅達9.36%。
美元的大幅貶值,使得油價相對于持有歐元等其他貨幣的投資者而言變得更為“便宜”,這部分投資者也開始大量買入原油期貨交易合約。
有專家分析,只要美元持續疲軟,油價就還會飆升。盡管每桶油的價格上漲到年初時的兩倍,但是油價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海灣產油國用來彌補美元貶值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這是因為主要產油國以美元作為原油出口的結算貨幣,而用歐元從歐洲進口所需商品。這樣,海灣國家雖然實現了高額財政盈余,但受美元對歐元匯率不斷下挫的影響,進口成本加大,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率普遍上升。
盡管有的歐佩克國家想要拋棄美元,以歐元作為結算貨幣,但是在目前的政治格局中,海灣各國還需要與美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出于現實政治的考慮,拋棄美國無異于自找沒趣。
投機行為推波助瀾
在供求失衡,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大量投資者看到了油價上升帶來的巨額利潤,開始進入期貨市場。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今天,石油在金融市場上已成為一種金融投資和投機品種。一些投機資本可以借助人們對石油需求的預期以及突發事件對市場的短期影響而炒作油價,從中獲利。瘋狂的期貨交易市場是這些投機資本的載體。
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英國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在石油定價問題上極具權威性,世界石油現貨的交易價格基本上是根據他們的期貨價格折算而定。
對沖基金是兩個石油期貨市場中的興風作浪者。目前,石油期貨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為1.2億-1.6億桶,而全球每天需求的不過是8000萬桶。由此可見,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超過了實際需求的1倍。據業內人士分析,活躍在上述兩個期貨市場的對沖基金有1.8萬億美元。正是這些對沖基金,使國際油價成為一個高度敏感物,以至于美軍一枚誤射的導彈打在了伊拉克的農田里,石油市場的期貨價格居然也漲了3美元。
地緣政治不容忽視
在歐佩克第三屆峰會上,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曾經放言:“如果伊朗受到攻擊,油價將上升到200美元/桶。”雖然此話有些夸張的成分,但至少觸及原油市場定價的一個層面: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同樣是油價攀升的原因。
脆弱的供需基本面,加上石油期貨價格的高位敏感性,使得金融市場得以借頻發的政治事件來謀取利益。伊朗核問題、尼日利亞石油設施受襲擊、沙特煉油廠遭遇恐怖襲擊、朝鮮半島核問題、黎以沖突、氣候因素都給基金的炒作提供了題材。
近期,美國和伊朗對峙的局勢逐漸升級,美國在10月份宣布,將對20多個伊朗政府機構、銀行和個人實施資產凍結,并禁止美國境內團體和個人與這些被制裁的伊朗機構和個人進行金融往來,雙方對抗姿態明顯。還有消息稱,美國將于2008年春季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美國軍隊正在海灣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更加劇了人們的擔心。而伊朗總統內賈德更放豪言:若美國攻打伊朗就別想得到一滴石油。
與此同時,土耳其與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恩怨也愈加深重。土耳其10萬軍隊壓陣邊境,揚言跨界打擊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土耳其和伊拉克的邊境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一旦戰爭爆發,當然會威脅到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原油價格必定會受到影響。
高油價還將持續多久?多重因素的錯綜復雜,使得這個問題難以預測。但是石油的“蝴蝶效應”已經呈現,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沒準小小翅膀的煽動真能引起得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鄭 興 楊子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