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湖”獲批“兩型社會”綜改區半年后,多項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將揭開面紗。
本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今年4月遞交給國家發改委的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 (“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簡稱“兩型社會”)綜改方案,經過相關部委論證討論、修改后,已于7月初上報國務院。按通常程序,該方案會在7月中下旬通過國務院批復。
這份上報國務院的武漢城市圈綜改方案,涵蓋了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土地管理體制改革、科技體制、統籌城鄉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金融體制等多個“機制體制創新”。其中,最具有“政策禮包”意義的領域集中在土地、金融、環保等方面。
同樣獲批為“兩型社會”綜改區的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綜改方案”,目前還在國家發改委有關職能司局的案頭,即還處于各方征集意見過程中,不久也會上報國務院。
兩個“兩型社會”綜改區方案被國務院批復后,探索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嘗試將依次展開。
金融“政策禮包”
在“綜改區”期待的各種國家政策中,最有可能批復的是金融領域。
據本報記者了解,由國家發改委上報給國務院的武漢試驗區綜改方案中,提到“產業基金”和“區域性銀行”兩個字眼。這意味著,“把武漢構建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設想,找到了落腳點。
事實上,武漢上報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幾十頁紙的綜改方案中,對此有了初步設想。對于“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武漢列出了一系列想法:在武漢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組建漢口銀行,發展成為區域性商業銀行;支持民營資本試辦股份制中小銀行和參控股金融機構,吸納國內外金融機構及其它社會投資主體,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資金融通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果缺乏,就會成為發展的最大瓶頸。”湖北社科院院長趙凌云對本報記者解釋武漢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理由時稱,目前武漢城市圈發展不是缺錢,而是缺乏金融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說,需要合適的金融平臺吸取資金。
在趙凌云看來,湖北承擔著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區域功能,那就必然要體現在金融中心功能上。因為現有每個區域經濟帶中都有其相應的金融中心,如珠三角是深圳、長三角是浦東、渤海灣是天津等。
“改革開放后,國家一直想把武漢建設為金融中心。”趙稱,并舉出例證,如1986年,武漢被定為中國第一批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城市;1988年,全國第一家經營股票等業務的武漢證券公司開業。再如,上世紀90年代初,武漢擁有我國最早和最大的國債交易中心。
實際上,從目前規模而言,武漢已經是中部的金融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末武漢市擁有銀行類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23家、證券公司39家,存貸款規模、外資銀行數量均居中部六省之首。
“武漢現在建金融中心的條件比上世紀90年代要好。”趙分析,現在武漢新型經濟產業發展、國企改革、多元化經濟主體等“對金融更加需要了”。再加上,區域性監管機構也設在武漢(如央行、保監會武漢分行、分會)、金融人才充分儲備等,為武漢成為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