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被視為熱錢流入的主渠道之一。
近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頒布實施《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目的就是加強對貿易的管理。辦法明確,相關監管部門將核對企業出口收結匯情況與其海關貨物出口情況,以緩解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熱錢借用貿易渠道流入以及將來可能存在的集中流出的風險。
三部門聯合出臺新政足顯國家綜合治理熱錢問題的決心,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熱錢借貿易入境的勢頭。然而,貿易存在的監管盲點卻非“辦法”所能概全。如高報出口價格,一條褲子本身價值5美元,貿易商報5美元至10美元間的價格都很正常,海關沒理由禁止超過5美元的褲子出口。
事實上,無論進出口價格,還是貿易信貸,都存在“合理”的利用空間;監管層也只能以“沒法管”一言以蔽之。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一切,卻并非真的“沒法管”。
指導價缺失 熱錢“搭車”進出口
廣東環宇京茂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何培華說,他最近接手了一個案件:北京一家做模具的合資企業與其美國母公司簽訂貿易合同并虛報價格,將貨款做大一倍,多出來的資金就此潛入中國,以分享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潛在收益。
身兼廣東省律師協會WTO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何培華,接觸的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很多,也接手過很多反傾銷案件,但很多以失敗告終。他說,這都跟假報價、假單據有關。就他所接手的一些家具、玩具廠商的反傾銷案件,當事人基本都有兩個合同,一個報關合同,一個私下合同。私下合同是真的,報關合同是假的,而報關合同價格與私下合同價格落差很大。“這種情況很多。”何培華說,“做了這么多假,這官司你讓我怎么打?”
何培華說,這些企業虛報價格目的之一在騙稅,另一方面,大部分熱錢也正是借此渠道流進中國。
廣東一制鞋企業的外貿業務負責人對記者直言,基本上進出口企業的報關價格與實際價格都不同,尤其在外資企業里早已成為一種慣例,一些大企業、跨國企業也都如此,這在業內是公開的秘密。一相關政府部門的人士也告訴記者,他所了解的外資企業均對這種方式不以為然,對他們來說,這是經常使用的資金進入渠道。
之所以能成為“慣例”,或正如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方才所言:操作容易。
“比如一條褲子,價值5美元,也可以說10美元,5美元至10美元都很正常,海關不能說超過5美元的褲子就不讓出口吧,任何產品都如此。如果量做得大的話,一件加一二十美分或者十幾二十美元很簡單,產品價格很難說多少合理。”凌方才說。
一銀行管理人員也對記者表示,如果價格、貨款支付方式異常的不合理,銀行應有監管的職責。但這些企業不會有離譜的價格,所以依據貿易條款較難判斷異常。
一報關員告訴記者,海關有價格核查系統,通常一單進出口物品價格比指導價上下浮動超過5%,海關就要進行進一步的審查。但事實是,并非所有進出口物品都有指導價。
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廣東某國有外經貿公司總經理,現為廣東省社科院《境外資金異常流動研究》課題組長、經濟學教授的黎友煥博士告訴記者,進出口報價問題一直是外貿的焦點問題,尤其在出口退稅率比較高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但海關長期以來對進出口價格的關注主要是為出口退稅把關,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把進出口商品報價與熱錢流動的問題當成重要的問題來處理。
而指導價格,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海關也只是對部分產品制訂了進出口指導價格。
黎友煥說,“以進口豐田小汽車為例,因在香港有市場價格,不像內地很多產品沒有統一指導價,因此低報50%很難,這類有穩定價格的產品很難鉆孔子。但沒有指導價的物品價格波動百分之幾十很正常。比如沙河頂的牛仔褲批發價可以15元一條,但可以賣幾百元,而在海關龐大的進出口產品目錄中,缺乏指導價格的產品不在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