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不管是應付經濟危機,還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都必須建立一個消費社會
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作為世界經濟發動機的中國,也遭遇了經濟減速的困境:股市、樓市低迷,大量工廠倒閉,失業人口增加,社會群體性危機事件頻發。
顯而易見,危機開始初露端倪,并且這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開始向社會層面蔓延。筆者認為,要化解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單純的經濟手段已經不能“萬金油”,社會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全面建設一個內需型的消費社會。
出口導向型已走到盡頭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因為缺乏資本,引進外資走對外開放之路,是必然的選擇。可以說,中國經濟三十年的發展完全是一條外向型發展的路子。從本質上說,外向型經濟是為海外市場服務的經濟,而非為國內市場服務的經濟。
由此導致的負面因素非常多。首先是中國受制于外國市場,中國因此成為了“脆弱的經濟大國”,盡管經濟總量很大,但只要國外市場一有風吹草動,自身就要受到嚴重影響。經濟上受制導致戰略上受制。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對中國施加影響,是因為中國高度依賴它們的市場,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目前高達60%,而西方國家一般處于20%的水平。對外依存度高的后果是嚴重的,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陸型的經濟體,中國跟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完全依靠出口貿易的小經濟體不一樣,按理說,大陸型經濟體對付外在危機的能力最強,然而中國經濟發展深受亞洲四小龍模式的影響,在應對外部危機上,完全失去了大陸型經濟體的優勢。
出口導向型經濟還導致國內收入分配不平衡。因為中國經濟是為海外市場服務,所以沒有動力去改善國內的經濟結構,培植國內的消費市場。因此,過去三十年來,中國政府的稅收越來越多,但社會收入分配卻越拉越大,這就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造成的。
內需型消費社會是出路
此次席卷全球并持續已久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敲響了警鐘。整個海外市場都面臨需求萎縮,中國出口遭遇寒冬。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出路在于擴大內需,建設消費型社會。
要達到建設消費型社會的目標,有關方面也許有必要重新考慮四萬億的投資。如果把這些錢轉向全面建設中國的消費社會,那中國就有可能真正成長為一個經濟強國。
有人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也企圖通過擴大內需和投資公共設施擺脫困境,當時擴大內需實際上沒有成功,但中國還是依靠投資公共設施擺脫了當時金融危機的影響。當時之所以走通了,是因為危機只發生在亞洲,西方等市場并沒有受到影響,因此中國的出口在短暫停頓后又馬上增長起來了。而現在的問題是,西方已經沒有需求了,整個海外市場需求都在下降。
而目前大部分投資于公共設施的四萬億,在大機械化建設條件下,能解決多少工作崗位?能讓老百姓增長多少收入?答案是十分有限的。中國下一步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一是投資,一是消費。建設消費型社會,不僅是解決當前金融危機的出路,還要為以后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消費社會需要制度基礎
不管是應付經濟危機,還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都必須建立一個消費社會。然而,消費社會的構建是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做基礎的,比如社會保障制度、醫療衛生制度、教育制度等等。
在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家庭的積蓄幾千美元就可以了,因為他們小孩教育不用擔心,看病不用擔心,存款就是用來消費的。而中國的老百姓卻只能積蓄而不敢消費,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只能依靠積蓄來獲得保障了。
目前的四萬億投資還是大部分用于公共設施,而較少用于改善民生的社會保障體系。當然,不是說經濟手段不重要,經濟不發展肯定解決不了問題,但問題在于怎么發展經濟。其實,社會政策的改革也是經濟增長,也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重點,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本身也是經濟增長的資源。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一些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如果不采取進一步的改革措施,今后幾年的危機可能會更嚴重。對于中國而言,應該花大力氣把民生政策實施下去。其實,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也都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比如德國社會保障體系是通過俾斯麥的強權政治建立的,通過犧牲很多既得利益來建立一個為國家長遠利益服務的社會制度,因為既得利益不做出部分犧牲,整體利益就會垮掉。法國、美國等國家都是如此。
社會改革勢在必行
社會改革如果要進行下去,還是要通過政治改革來推動,要增強弱勢群體對政策的發言權、參與權。
從世界各個國家的經驗來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一般都發生在相當一段時間的經濟高增長之后。如果在中國經濟增長8%-9%的時期,建設這些制度就相對比較容易,因為中央政府容易積累資金,但如果以后經濟逐步回落,只有5%-6%,甚至更低以后,這些社會制度就沒有機會建立了,所以現在是中國建立這些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好時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消費型社會就是要求收入分配比較公平,保障體系、教育體系則是長遠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的基礎。從國際環境來看,中國如果不建立一個消費社會,國際的經濟秩序永遠不會更改,很多年以來都是中國人存款美國人消費,中國老百姓的錢為什么不自己花,而要去養美國人呢?這就是一個很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結果。所以一定要建立一個全民消費性社會,而這必須依托于社會改革。(作者:鄭永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本報記者梁輝采訪整理,本文未經鄭永年先生審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