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左)和阿馬蒂亞·森領導的專家委員會將在今年4月提交一份“重建GDP”的方案。 美聯社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為更好地了解美國經濟狀況,美國國會議員們要求紐約經濟學教授西蒙·庫茲涅茲編制出一套能反映經濟全景的指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第一套完整反映國家經濟活動的指標才得以編制出來,這就是延用至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半個多世紀后,全球經濟再次陷入嚴重的不景氣,美國、日本和西歐等發達經濟體GDP都出現收縮。這種情況下,GDP這一指標能否全面反映經濟狀況的疑問再次浮出水面。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由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專家委員會將在今年4月提交一份報告,提出“重建GDP”的方案。
薩科齊倡議重修標準
根據經典的經濟學定義,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一般而言,GDP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四個部分組成。雖然,多年來GDP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一指標的諸多缺陷逐漸顯現。
去年,應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倡議,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和阿馬蒂亞·森領導的24位頂極經濟學家組成的委員會,在今年4月將要推出一份報告,重新定義GDP指標。薩科齊公開表示,政府公布的GDP數據往往與民眾的個人感受不相符,造成的混亂影響了政府決策的針對性。
法國全國統計和經濟研究所曾研究過2001年至2006年法國家庭的支出狀況,發現由于房屋價格和住房成本的大幅增加,使得法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比例在5年內減少了近一半。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法國的GDP數字表明法國整體財富增加了,但法國家庭卻感覺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施蒂格利茨也認為,GDP存在很大缺陷,“目前的危機表明美國GDP數據完全是錯誤的,經濟增長只是一種幻覺。”
被忽視的環境代價
“我非常贊同施蒂格利茨提出的‘GDP的缺陷在于沒有考慮社會發展’的觀點。”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鄒驥指出,政府用來建監獄的錢,和蓋學校的錢一樣;消除核事故的花費和生產太陽能的投資對GDP增加的貢獻是一樣的。更不用說,從地底開采石油只會被看成增加國民財富,而不會被認為是資源的損失。
更為重要的是,GDP對一些不能用市場價格來衡量的“商品和服務”無能為力。養育孩子和照顧老人也許不會增加GDP,但對家庭和社會卻有很大價值;空氣和江河湖水真的是免費?污染、噪音如何計價?藍天、白云等自然美景的價值該如何體現?
鄒驥認為,GDP之所以為人詬病,是因為它沒有考慮經濟增長對環境、自然資源、社會發展和國民生活的負面影響。
儀表盤”取代單一指標
過去一年來,施蒂格利茨-森委員會主要探討了三方面議題:如何改善GDP標準?如何將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性因素加入GDP?如何創造新指標評估生活質量?
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森表示,委員會可能不會“發明”單一指標取代GDP,很可能建議設立一個“汽車儀表盤”,顯示多種經濟指標。在這個儀表盤上,GDP仍將是關鍵性指標。不過,新“汽車儀表盤”將考慮諸如環境和生活質量等因素,因而會更加全面、易懂。
中國打造“綠色GDP”
近些年來,對GDP的盲目崇拜在中國迅速升溫。特別是各地紛紛將GDP作為最重要的硬性指標來考察和選拔官員,“GDP上去了,污染卻留下了”、“GDP上去了,百姓生活水平卻上不去”的怪現象比比皆是。
因此,早在2004年,國家統計局與環境保護部(原國家環保總局)便聯合成立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又被稱為“綠色GDP”)核算課題組。但由于相關部門在核算方法等問題上產生分歧,加之部分省份反對公布排名,2005年和2006年的綠色GDP核算結果未能公開。
本報從國家統計局相關部門得知,由國家統計局牽頭,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日前已經“重回談判桌”,開始著手研究中國資源環境核算體系的建立。(田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