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沿海等地區飽受世界金融危機困擾之時,受影響相對較小的東北地區正借機悄然啟動金融發展戰略。
4月18日,沈陽市政府主持召開的《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快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課題報告論證評審會在京舉辦。
這次論證會,由沈陽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顧春明親自掛帥,帶領沈陽團隊共計17人;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財辦、國務院研究室、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辦公廳、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單位評審委員共計16人,對“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快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課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和評審。
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課題著眼于國家富強和長期發展以及服務東北振興,提出以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為核心加快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的主張,并給出了一系列極有價值的政策建議,是一項有較高理論水平和重要實踐意義的科研成果,對加快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啟發性和指導性。
同時,評審委員會建議將課題成果盡快運用于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實踐之中,切實發揮課題成果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以期收獲更為豐富的實踐成果。
這次論證會,被業內人士認為是自2003年“振興東北”的國策出臺后,沈陽爭做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的第一次高調亮相。
在東北地區,除沈陽之外,還有哈爾濱、長春兩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大連,這四個引人注目的城市,在“誰將是東北金融中心”的問題上,注定要進行一番激烈的爭奪。
金融中心紛起,惟缺東北
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早已不是個新鮮話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處于經濟成長中的國家或地區,客觀上都需要而且必然會出現若干個經濟中心城市,以引導資源、聚積能量,推動本國或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而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將發揮其巨大的資本集聚和輻射功能。
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在中國經濟轉軌和與世界經濟加速融合過程中,國內各經濟中心城市爭建金融中心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確立為一項國家戰略以來,國內旋即拉開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序幕。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中國加入WTO以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廣州等城市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并逐步成為近幾年國內主要經濟城市開展競爭的一個突出現象。
相關人士向記者分析,在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之后,目前,中國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布局和競爭格局已初步顯現: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別依托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在金融中心的競爭中逐步表現出比較優勢;天津、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經濟中心城市對區域金融資源集聚的作用和意愿也在逐漸加強。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意味著已基本確立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著力打造人民幣金融產品定價中心,并在加快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步伐;而北京已成為全國金融政策決策、金融監管和信貸資源控制與配置中心;天津由于在中國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中被定位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和北方經濟中心,盡管天津至今未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標,但其未來的金融發展對北京的競爭效應將會逐步顯現;深圳擁有相對完善的現代金融體系,在與香港進行金融交流和合作上具有區位優勢,而且重點發展中小企業版和創業板市場,逐步與上海主板市場的發展形成了一種互補關系。
各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在金融領域幾乎都有了自己的明確定位,但是在東北區域,盡管金融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但綜合來看,東北地區目前正缺乏打造整合其局部金融資源的強有力的“金融中心”抓手。
建東北金融中心“條件成熟”
隨著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上提出,要加快推進相關改革,重建國際金融秩序,我國一系列加速金融改革的舉措在近期有所體現。先是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4月8日,又決定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5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為人民幣實現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而4月18日在京舉辦的課題報告論證會,讓“以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為核心,加快將沈陽建設成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的地方愿景得以成為公開議題。
據介紹,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課題研究是從2008年10月起開始的,期間,課題組成員多次到沈陽市尤其是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考察調研,經過半年時間的反復修改才完成了這份長達9萬多字的課題報告。
記者注意到,這份課題報告從全國區域經濟的總體布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實需要,以及從遼寧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和金融業發展狀況,提出“以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為核心,建設東北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的結論。
論證會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毅對此表示贊同:“加強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非常必要。東北地區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和其他地區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缺乏可以輻射全區域的核心城市。而且長期以來,東北地區各地區經濟各自為戰、產業雷同狀況比較明顯,缺乏區域分工。因此,從宏觀層面上,應積極考慮培育龍頭性的核心城市,特別是區域性金融中心。”
論證會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慧炯在反復研讀了課題報告后表示,“僅有工業和制造業本身的發展,東北振興會很困難。在全球化過程中,任何國家和區域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因此,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具有緊迫性。”
沈陽優勢何在?
但是,在東北的四大城市——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中,誰能真正擔當起東北金融中心的重任?
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是中國北方的大城市,地處連接俄羅斯的重要通道,有直通莫斯科的國際列車。此外,這里還是中國的大型重工業基地。雖然跟沈陽一樣都是地處東北的老工業基地,卻是東北思想比較開放、前衛的城市,具備金融產業發展所需的“氣質”優勢。
吉林省省會長春,地處東北中部,“中國一汽”的存在,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城,對國家重點扶持的中國汽車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汽車產業特有的產業鏈條優勢,對長春的金融產業發展潛能無窮。
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的大連,作為中國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由于收支直接與中央掛鉤,由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兩分,而無須上繳省級財政,在經過近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后,其金融優勢也不容小覷。種種跡象表明,在東北的幾大城市中,大連是唯一有明顯實力與沈陽競爭東北地區金融中心位置的城市。
“跟其他三個城市相比而言,沈陽作為東北地區金融中心的優勢更為突出。”據沈陽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共沈陽市沈河區區委書記張晨介紹,在區位優勢上,沈陽是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且處于東北亞的中心節點,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和蒙古等國家的許多重要城市均處于等距之內,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在經濟實力上,近幾年來,特別是中央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之后,沈陽市GDP年平均增長幅度保持在15%以上,地方財政收入連續多年實現30%以上的增幅,均位居國內副省級城市前列;同時,沈陽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全市有各類金融機構75家,金融網點1100余個,從業人員5萬余人。全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到5400億元,貸款余額3300億元,各銀行機構票據交易量占東北三省的2/3,貨幣回籠量居國內各大城市之首。
“目前,沈陽已成為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存貸款余額、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金融機構數量、金融開放度等主要金融指標均居東北地區前列,區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業務中心、金融調控中心的地位不斷強化。”張晨表示。
記者還注意到,人民銀行主管東北三省金融的分支機構都設在沈陽。沈陽是國內除上海陸家嘴國家級金融貿易開發區之外,國家惟一批準的以金融商貿為產業定位的省級開發區——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的所在地;國家《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沈陽產權交易中心,建立面向東北地區的產權交易市場”。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課題組報告稱,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是中國除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唯一的以金融商貿為屬性的省級開發區,將沈陽建設成東北區域金融中心,既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金融格局調整采取的戰略步驟,也是優化我國區域金融布局并以此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評審委員費洪平也認為,將沈陽建設成為東北金融中心,對于推動東北地區的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盡管評審委員會一致認同沈陽是最適合發展成為東北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是與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和北京、深圳等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中心相比,沈陽在金融機構密度、金融資產總量、金融輻射功能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對此,沈陽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共沈陽市沈河區委書記張晨卻非常樂觀,“雖然差距存在,但是這種差距正在縮小。也就是說,從東北經濟區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客觀需要來看,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的開發建設的潛力應是十分巨大的。”
(資料)東北四市爭相打出“金融中心”牌
哈爾濱:
今年1月14日,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吉炳軒在省人代會哈爾濱團上曾表示,作為省會城市和我國東北部的一個中心城市,要“努力把哈爾濱建成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長春:
2007年12月10日,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在市政協會議上曾表示:“資金問題必須破解,引進外資銀行是一個方法,不打造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長春的發展很難有出路。”
沈陽:
今年3月19日,沈陽市市長李英杰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表示,要抓住機遇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積極打造東北區域金融中心。”
大連:
大連市市長夏德仁在今年1月的大連全市金融機構負責人座談會上表示:過去的一年,大連金融發展各項指標取得新突破,“表明大連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東北地區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