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龐大的展廳里,原本令人賞心悅目的各種服裝和紡織品,眼下似乎都被金融危機抹上了些許的灰色印跡。在第105屆廣交會上,三期所展出的紡織服裝行業的成交狀況不容樂觀。
來自海外市場、中國企業和商會、主要省市主管部門的意見普遍認為,種種信息顯示,盡管頻吹政策暖風,但受限于國際市場尚未“觸底”,今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仍難言轉機。
政策暖風難阻市場寒流
在交易會上,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前國家政策面頻吹暖風,對廣大紡織企業渡過難關起到了很重要的扶持作用。
“國家連續提高紡織品行業的出口退稅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企業的產品議價能力。”廣州市中之豪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志勇接受采訪時表示,盡管有意見認為出口退稅的利益部分歸了外商,但總體看,有關措施對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盡管政策面暖風頻吹,但全球市場持續萎縮的局面不改變,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形勢就難言好轉。
據中國紡織商會近期的調研數據顯示,由于歐美客商進一步壓價,今年1至2月,企業訂單的總量減少20%至30%,訂單價格普遍減少20%以上。外界有各種消息透露,今年3月份紡織服裝出口訂單出現了回暖的跡象。對此,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王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3月紡織服裝出口似乎好一些,但這更多是一種隨機的、臨時的、局部的,不代表轉變,4、5月依然很難說。企業分歧也很大,有的說4、5月份可能會好起來,有的說4、5月份可能會更差。”
據他透露,去年中國做紡織服裝出口的企業有5萬多家,今年一季度,這個數字縮小到4萬多家。紡織服裝龍頭企業之一的上市公司江蘇舜天副總經理曹小建說,從本屆交易會的情況看,歐美客商下單意愿普遍不強,而且小單、短單居多。
“考慮到全球紡織品市場的分布特性,我國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要想實現增長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但也不排除圣誕節前市場轉暖的可能。初步判斷全年的出口額可能在正負5%之間波動,偏向于負增長。”他說。
王宇介紹,今年紡織企業的訂單不夠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對200家大型紡織企業的調查顯示,這些企業上半年的訂單均下降了20%到30%。
“目前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我國相關產業政策調整后,過去一段時間內受國內外復雜因素影響而流失的大訂單會回流。”王宇說。
1%退稅為何困住眾多紡織服裝企業
在市場繼續萎縮的同時,出口產品的單價也在下降。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時尚服飾分公司的人士說,公司已將報價下調約15%,可是客戶還是嫌貴,許多來自歐美的客戶提出減價一半的訴求,預期今年專門銷往歐美市場的高質量毛衣生意很難做。
一些企業反映,由于市場萎縮,相對中高端的梭織品需求減少,而較低廉的針織品需求量在增加。在單價下降的同時,“1%的退稅”成了眾多紡織企業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所謂的“1%”,是指今年4月1日起再次調高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時,并沒有如同一些企業此前預想的那樣,從15%一步調到17%,而是調整為16%,留下了1%的小缺口。
然而,就是這1%的小缺口,卻讓不少紡織企業“受傷”。有市場人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不少企業根據17%的退稅幅度壓縮了利潤空間以爭取訂單,結果需要自己為外商“買單”。
“服裝紡織行業的毛利率太低了。”王宇說:“出口退稅的一半以上可以說都給了外商。”
他介紹說,同以往紡織品3%、服裝5%的毛利相比,現在兩者的毛利率已經跌到了1%、3%。
他同時指出,廣大紡織服裝企業還必須面對匯率變動、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產能全球轉移等諸多問題。
紡織企業進入戰略調整期
一些市場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看來,危機和此前的系列政策調整一樣,迫使我國紡織企業進入了戰略調整期。
“中國企業的機會在哪里?最大的機會是產業鏈完善、經驗豐富帶來的良好能力,別人接不了的短單、快單、低價單、難單,只有中國企業能接,這里面還是有利潤的。”王宇說。
廣交會上的跡象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企業,已經完成了從簡單的OEM到建立起自己的設計團隊的變化,不少企業短期內推出的樣品已經足夠讓外商挑花眼。
受金融海嘯的沖擊,為了彌補海外市場上的損失,不少企業將目光轉向了潛力較大的國內市場。
“一些紡織企業迎難而上,走得更遠。”王宇說。他介紹說,目前一些中國企業開始在生產營銷環節中承擔更多的任務,“有的企業甚至將物流業承擔起來,能保證產品實現從中國工廠到海外制定門面店的訂單、制造、運輸、補貨等一條龍服務,國外客商只需要負責‘賣’這一個環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針對紡織行業是夕陽產業的說法,王宇說,事實上,勞動密集型的紡織產業仍然“前景廣闊”,比如在工業用紡織品方面,我國不少企業技術就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他說,危機考驗的最終還是企業自身的生存能力,“從全行業的角度看,本次危機之后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優勝劣汰、保持在2萬家左右的規模,是比較理想的結果。”(記者:王攀 肖思思 劉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