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二)突出問題
1、低碳技術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低碳技術涉及面廣,我省在部分領域基礎薄弱,太陽能光伏等高端產業化技術缺乏,核裂變的研發利用落后,城鎮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進展緩慢,污泥處置技術水平較低,建筑節能和能耗監測技術研發亟待加強。
2、重點行業低碳技術創新不夠
煤炭開采、煤礦裝備、煤層氣開發利用等關鍵環節技術水平較低。冶金、建材等行業節能減排、余熱余壓利用等缺乏核心關鍵技術。石化行業礦物化石煉制、廢氣綜合利用、合成工藝等方面技術進展緩慢。LED技術關鍵設備嚴重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尚未突破、產業化共性技術平臺缺失。部分企業雖然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但高端的發明類專利很少。
3、低碳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不足
目前我省技術成果轉化體系尚未真正構建,缺乏區域性良性互動和合作共建技術平臺,投融資服務體系不完善,低碳科技人才缺乏。
三、低碳技術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適當儲備的原則,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提升產業低碳化水平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逐步建立節能減排、清潔能源、自然碳匯等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體系。集成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力量,建立低碳技術開發利用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為產業低碳轉型、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發展原則
1、堅持適用急需、經濟合理原則。根據省情省力,基于現有低碳技術發展水平,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優先發展先進實用低碳技術,推進傳統產業低碳化改造和培育新興低碳產業,加快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
2、堅持突出重點、加強應用原則。選擇高耗能產業和新興產業加速推廣一批重點低碳技術。培育壯大低碳技術集中區,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低碳技術區域發展體系。
3、堅持遠近結合、適度超前原則。遵循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和層次,發揮低碳技術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促進新興低碳產業集群的發展。著眼于中一長期發展戰略,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儲備,滿足未來發展需求。
4、堅持積極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原則。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減少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依托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提高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低碳技術。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初步形成節能減排、清潔能源、自然碳匯等關鍵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體系,初步建立合蕪蚌滁四大低碳技術基地。全省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低碳產業比重逐步提升。
──節能減排技術。六大高耗能行業低碳技術水平取得重大進展,工藝流程與系統節能降耗裝備技術達到國內先進,余熱利用技術居于國內領先;潔凈煤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智能電網技術保持國內領先。建筑節能、交通運輸、農業、環保領域低碳技術進步顯著,新能源汽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基本形成。全面實施新建建筑50%的節能設計標準。減少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減少農業、城市廢棄物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生態系統土壤碳儲存,使我省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
──清潔能源技術。力爭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技術國內領先,在1-2個重點技術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煤層氣抽采利用技術得到較快發展;繼續保持核聚變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開展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和配套關鍵設備研發。國家級技術中心取得新突破,新建省級技術中心10家。清潔能源得到較快發展,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力爭實現包括天然氣、煤層氣在內的清潔能源利用量占全省能源總量的10%左右;優化能源結構,培育一批大企業集團,建設一批省級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
──碳匯技術。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經營,力爭森林覆蓋率達到29%左右,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達到每公頃60立方米以上,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大幅度提高碳匯能力;林業碳匯技術保持國內領先,建成碳匯計量、監測體系。二氧化碳捕獲及封存(CCS)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進展,并開展試點、示范。
四、低碳技術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一)低碳技術發展的重點行業與領域
1、煤炭行業
重點發展潔凈煤高效潔凈燃燒和先進發電技術,開展煤炭高效潔凈轉化技術研究,發展煤炭加工領域技術,促進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和利用。
2、冶金行業
重點研發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推廣煉鐵新技術,發展電爐煉鋼節能技術;推廣應用銅熔煉新工藝和廢水閉環處理循環使用新技術;開展系統節能降耗裝備技術及余熱余壓利用技術研究。
3、建材行業
發展新型水泥窯外分解技術和余熱利用技術,推廣玻璃浮法工藝,促進玻璃行業節能;開發秸稈成型建材開發利用新技術。
4、建筑行業
重點開展新型墻體材料、節能門窗、太陽能及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應用等領域技術研發,開展建筑能耗監測評價,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5、化工行業
重點開展化肥、石油化工以及煤化工等生產過程相關節能、減排技術研究。
6、電力與半導體照明材料領域
重點發展智能電網技術和火電廠循環冷卻水余熱利用技術。重點發展LED(發光二極管)產業技術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產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