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三、深層次結構和體制因素讓中國至今尚未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
當前,隨著西方中產階層深陷債務與危機之中,許多經濟學家都將中國的中產階層視作全球安全與繁榮新時代的潛在基礎,那么中國的中產階層能擔此重任嗎?
(一)中國為何沒有形成龐大的中產階層
在2000年之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已經出現了中產階層崛起的趨勢。根據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GSS的綜合分析,如果按照中國中產收入標準為11800—17700美元/年約合人民幣79945—119918元/年的標準,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比例為23%左右。盡管如此,我國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為何沒有形成龐大的中產階級呢?
首先,在整體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擴大的背景下,很難形成一個中等收入群體快速增長的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上世紀80年代為我國基尼系數為0.21-0.27;從2000年開始,基尼系數已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6年已升至0.496,2007年達到0.48。目前,中國基尼系數為0.5左右,無疑已超過了國際上慣例的警戒線。
其次,與經濟結構密切相關。在以投資、工業化為主導,而不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中,很難產生大批中等收入者。高收入群體主要靠投資性、風險性收入,中等收入群體則主要靠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要素獲得收入。在服務業比例較低、結構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這很難做到。
最后,沒有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很難造就中產階級的成長。比如,中產階級在高房價的壓迫下正在“無產階級化”。一般而言,國際通行的居民住房開支,應占家庭收入的20%—30%左右,房價收入比一套家庭平均居住面積的住房價格與一個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之比則在3—6之間。當房價收入比高于10時,居民收入水平不足以負擔高水平的房價。但據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2007年,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平均為15倍,北京為23倍。
(二)培育壯大中產階層是向“橄欖型”社會轉型的首要議題
其一,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完善私有財產保護的法律制度是我國中產階級壯大的前提條件。創造“國家創基業,企業創財富,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的大格局,保護私有財產有助于創造出良好的市場投資環境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進而催生新的中產階級。
其二,在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和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方面將初次分配與二次分配視為有機整體強化“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國再分配機制的“逆向調節”問題較為突出。所以深層次改革不僅需要從再分配環節即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總體水平及其合理結構入手還要擴展到初次分配環節包括“工資、保險、福利”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和稅制的改革,實施“調高、擴中、提低”的戰略以擴大中產階級的比重。
其三,針對高房價扼殺中國中產階級的現狀,對住房制度和供給體系應進行徹底改革,盡快啟動住房市場“雙軌制”,將投資性需求和奢侈性住房交由市場,真正出于消費性和自主性住房需求的交由政府,并根據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對土地供應和金融支持做出合理安排。同時,相應的土地政策、財稅政策、保障政策、金融政策等加以明確劃分與定位,不能再重復過去那種應急式的短期急風暴雨的政策。
其四,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產階級的發展潛力。在總體布局上,注重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含量和開發利用人力資源的經濟產業和生產服務領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在目標導向上,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在具體安排上,加大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和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構建順暢的社會流動機制以打破社會階層之間的壁壘,為低收入階層提供有效的向上流動的機會,為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掃除制度障礙。(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