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一畝怪石嶙峋、土層瘠薄、水源匱乏的陡坡地里能產出多少效益?有些人的回答是:“能有兩百元收入算不錯了?!倍嗳说幕卮鹗牵骸叭绱藧毫拥沫h境根本不適合生存,唯一的出路只有移民搬遷?!?/p>
可在貴州北盤江峽谷陡坡地帶的石漠化“重災區”關嶺縣板貴鄉,一個曾被專家確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區域,當地布依族、苗族等各族群眾20多年來在瘠薄的石山縫里刨效益,不斷調整結構、創造奇跡,硬是讓石旮旯山的畝產效益從不足200元躍升至上萬元。昔日靠“救濟糧”度日的貧困村,變成了蒸蒸日上的“幸福村”。
“炸石造地”告別“一年辛苦半年荒”
“板貴”,因為木材稀少而得名。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個地處貴州北盤江下游與打幫河交叉三角地帶的鄉鎮,是我國最典型的喀斯特分布區和石漠化重災區。山高坡陡、土層貧瘠,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達到80%以上。全鄉近2萬畝耕地中,只有不到2000畝水田。水資源嚴重匱乏,年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
“滿山都是白花花的石頭,幾乎看不到幾棵樹,大太陽天里直晃眼睛?!闭f起20多年前的貧困,72歲的板貴鄉三家寨村老支書余大林仍感慨良多。極其惡劣的生態條件下,農民迫不得已在陡坡的石頭縫里種玉米,產量卻越來越低。別說是吃大米了,就是吃苞谷飯,也是“一年辛苦半年荒”,常年靠救濟糧度日。
板貴鄉黨委書記熊宗朝說,20多年前,全鄉農民年人均持糧不足2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400元,全鄉每年需要150萬公斤救濟糧,才能勉強度過近半年的“斷糧”時間,日子苦不堪言。
守著石山如何度日?熊宗朝說,雖然專家來調查后作出明確結論,這里不適合人類生存,最好是搬遷??稍谕恋仄扑榈馁F州,哪里能有容納上萬人合適的搬遷居所,這是更難實現的目標。
靠自己的雙手改變貧困局面,向石頭山“宣戰”,這是擺在板貴人面前唯一出路。余大林說,為能吃飽肚子,全鄉老少齊上陣,在貧瘠的石山上搬石造地、植樹保土、建池蓄水。為解決好群眾生存之本的土地貧瘠和嚴重缺水問題,板貴鄉制定了“坡改梯+綠色經濟作物+小水利+科技”的綜合治理模式。經過十多年艱苦努力,完成坡改梯面積2萬多畝,使全鄉人均增加耕地0.19畝;人均占有糧食翻了一番,達到400公斤;種植地埂經濟林木20余萬株。通過綜合治理,筑起了一道道護山長堤。
“如果將板貴鄉人民修筑的石砌梯坎全部展開,長度竟達2700公里,相當于從貴州到北京的距離?!毙茏诔f,這是板貴鄉群眾用自己的雙手搬石造地創造的奇跡,更是寶貴的“板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