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裴成榮: 加大農業扶持力度 打擊炒作
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快速向城市流動,大量的土地被轉為商業用途和房地產用途,就導致了種植的面積減少,農村的生產資源相對減少,農村勞動力成本也上升了,然而市場的需求卻在慢慢增多,所以農產品價格要上漲。 漲價有熱錢炒作的因素。去年上半年綠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現了價格上漲,這些東西易儲存而且需求量大,綠豆和大蒜也出現了囤積居奇、惡意炒作的企業,也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相關部門要規范市場打擊炒作行為,加大市場供應,從長遠看還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加大補貼,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
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 建立補償機制 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利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有利于調整不合理的價格結構,促進資源節約。此番漲價從長遠看對調整城鄉收入差距未嘗不是件好事。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偏低,未來農產品漲價將是長期趨勢。農產品上漲對增加農村、農民收入有一定的作用,若不漲農民的收入就難以提升,這一點需要市民理解。
上漲將是一個長期趨勢,問題是不能讓它上漲過快,而應控制在老百姓能承受的合理范圍之內,至于流動性導致的物價上漲則是要加強監管的,既要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又不能讓物價全面上漲。對于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物價的上漲是正常的,問題是政府要建立健全對低收入者的補償機制,不致因物價上漲而降低其生活水平,建立這種補償機制還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分配。
西北大學經管院院長白永秀: 增加農業投入以儲備平抑物價
當前物價上漲的原因在于經濟結構不合理。本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的連鎖反應,表現突出的是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特別是農副產品漲價幅度大。目前還不能準確估計這輪價格上漲將持續到什么時候,對于漲價的界定,明顯的就是通貨膨脹的表現。
“十二五”規劃中的提高群眾收入的目標和物價上漲的現實相對照,顯然日常消費品價格的明顯上漲抵消了部分工資、收入提高帶來的群眾生活幸福感,也給百姓收入提高設置了一道門檻。
要抑制本輪物價上漲帶給群眾生活的影響、結束上漲的態勢,政府需要做以下的工作:首先,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農業投入,特別是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副產品領域要特別重視。其次,政府依靠宏觀調控,研究出臺一個系統性措施,把農副產品儲備制度提上日程,在市場消費必需品價格上漲時,低價向群眾出售儲備產品,達到壓制惡意炒作、平抑物價的作用,徹底斬斷引發價格上漲的苗頭。
省政府參事曹剛: 漲價有結構性因素
本輪物價上漲的原因有正常因素也有不正常因素。正常因素是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使得農民利益回歸,勞動力價值得到公平體現,屬于結構性調整。不正常因素是流通環節有哄抬物價謀取私利現象,另外由政府定價格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引發了下游產品物價上漲,政府有行為失當的責任。例如天然氣價格上漲,現有價格聽證制度存在著問題,將漲價的原因都推給農民不公平也不符合實際。有關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存在政府被相關企業“綁架”現象,企業利益最大化,讓群眾不得不為這些壟斷企業的利潤買單。 需要指出,此輪物價上漲不是由于商品短缺引起,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通貨膨脹。流通貨幣量增多干擾了物價。(本報記者 曉霞 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