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曉萍 江蘇站楊守華、江蘇臺劉海濤、練微、沈陽、陳凌云、天津站鄭凱、陳慶濱):中國多個省市已經陸續閉幕的“人大”、“政協”會議透露出,今年和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地方政府對“GDP”的過度“迷戀”正在降溫,各地的施政重點將放在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并更多依靠科技而非資源實現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東部發達省份江蘇省去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四萬多億元,年均增長13.5%;財政總收入11743億元,是繼廣東之后中國大陸第二個財政收入過萬億的省份。江蘇省的高速發展勢頭已經延續了多年,即便是在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江蘇GDP仍保持了12.4%增速,經濟總量列全國第二位。
按照江蘇省政府計劃,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10%,江蘇太倉市長王劍峰認為,這是在為調結構、促轉型留下空間。他說:“一方面我們立這個指標,達到了略高于全國8%的要求,同時,我們對照十一五,當時是超過13%,我們定位比十一五低一點,這樣為江蘇經濟的結構調整留存了一定空間。我們作為蘇南發達縣市,在確定我們十二五發展目標時,也充分考慮了結構調整這個因素。”
江蘇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7700美元,該省提出,要讓發展成果惠及民眾,要啟動實施城鄉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
江蘇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肖明認為,在前幾年發展基礎上,政府更應通過立法保障民生。他說:“民生我覺得還是要加大立法。整個十二五期間還要進一步加大,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工資增長機制以及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調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這些還要通過立法形式把它固定下來。”
主動“降速”,讓經濟發展向民生傾斜,并不是江蘇獨有的現象。北京計劃在“十二五”時期,GDP年均增速比前五年規劃目標低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相應提高2個百分點,并提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計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將率先把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社會體制改革示范區。
中國北方城市天津出臺了30條新措施,加大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在一次會議上說:“結合今年工作重點,制定出臺新30條措施,在支持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多渠道擴大融資、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形成覆蓋全市的幫扶政策體系。”
就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更突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剛明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這些舉措,意味著資源和成果要更多體現到百姓身上,這是更有效益的增長:“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新階段,前一段時期經濟增速很高,但是老百姓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少增長,民富與國富是不一致的。發達地區發達城市增速很高,但也出現了比如房價過高、生活成本過高等問題,看起來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但是百姓壓力和負擔很重,這和民眾要求不一致。下一步并不是不發展了,而是在分配問題上,對與百姓生活相關的問題上更重視。這是觀念的改變和實質改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承受這種變化,這顯示了中國實力上升、經濟發展觀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