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3日文章 題:漲薪干元的有限意義
北京友人N工作表現優異,獲所屬公司提拔,升職加薪。對他表示祝賀,沒想到他反應冷淡,不屑地說:“那點錢,請人吃幾頓飯就沒了。”
千元不及房價零頭
我愣了一下,啞然。N是剛30歲出頭,一年前跳槽時向我咨詢過,我因而知道他每月工資拿到手6000多元人民幣,這回漲了1000元,我想加薪15%,那感覺應該良好。但經他這么一說,想想此地請三倆朋友上中檔館子吃飯,一次消費300元都嫌寒磣了,1000元,確實才夠吃三次。
我粗略估算,1000元在北京,確實干不了什么,錢好像不是錢了。應付日常伙食還行,一家人一天菜錢二三十,千元夠用一個月。但想買東西進行消閑娛樂,它就不怎么爭氣了。到郊區游玩,一家人包部車子六七百元,吃兩頓飯,光了。看演出,夠看三次唄。去年北京大型場館的平均票價為772元,而且許多主辦者還專挑大陸觀眾宰,像近期剛結束的“滾石30周年”演唱會,北京場最高票價2580元,比在臺北貴3倍!連北京人藝的舞臺劇,到香港的票價也比在北京大本營便宜。
一部iPhone4手機國內售價4500至5000元,超過許多中國人的月薪,其中相當比例是以稅收的形式歸入政府財政。逢年過節做人情,今天送禮沒有六七百元拿不出手;春節給近親包紅包,每封1000元都是正常的。
最可怕的還是買房,近期北京房價走軟,但5月的簽約均價還高達19710元/平方米。1000元,不及1平方米房價的一個零頭。
靠“死工資”維持生活
我開始明白N對漲薪千元的淡然。記得第一次聽到“死工資”這個詞,是今年初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時聽來的。她批評當今社會盛行的不是多勞多得,是“多撈多得”,國企、機關單位分配很不規范,隨便就能發一些錢,獎金、變相福利、灰色收入,而且還不用上稅。而真正盯在崗位干活的人,“他就只能守著那點兒死工資”。
“死工資”——這不是希望工資“死去”,而表現了職工對工資僵化不動的憤恨,但很多人還不能不靠工資過活。N就淡淡地跟我說,靠工資永遠發不了財。他隨時準備跳往更好去處,炒股票、借其他收入來強化生活保障。
學者們形容說,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但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比重過去30年里從61%降至39%,比發達國家低十幾個百分點。而構成勞動者報酬主要內容的工資,這些年來占GDP比重也明顯下滑,官方數據說2002年工資占GDP比重是12%,近五年我沒找到權威數據,肯定只跌不升。
因而,社會上一片歌舞升平,高檔消費場所林立,但是人們常常想不透消費者的錢是哪兒來的?有多少人是靠工資收入維持中產階級生活?肯定有,但應該不是大部分。再有別的辦法,是投資、啃老,吃家里的。如果當上公務員找到好單位,住房問題解決了,手頭也會松點。
冷漠感蔓延滋長
社會心態也因此越來越浮躁。看到身旁條件水平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由于不知如何解釋的運氣——比自己更早進入職場,在房價大漲前購置好了房子;或有家庭背景,或通過灰色收入、腐敗等等,結果日子過得滋潤,年輕人內心當然不平衡。要求他們像過去一樣樸素地堅守崗位變得越來越難,反之,社會冷漠感則在蔓延滋長。國家變富了,跟我關系不大;我得到的就是那么點,而目。比例在變小。
N知道努力工作,肯定會加薪,但薪水基數不高物價高,加薪意義有限。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他們已完全解決了溫飽,但下一步發展的空間在哪里?他看看,資源好像都被其他人先占了。物價房價那么貴,掙的錢用來買東西,不知道誰給賺去了,被什么稅費抽走了。
今年初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要使經濟增長的成果更公平地為全民分享,要大建保障性住房以緩解人民的高房價之痛,前者有待時間檢驗,后者是否能實現是個問號。(作者韓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