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zāi)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一時間,智能手機的即時通信市場戰(zhàn)火彌漫,引得無數(shù)粉絲加入其中。飛信、微信、米聊、私信……你是哪一派?
那些“信”哥改變的事
大頭
遙想當年,春晚小品凈愛拿比板磚還厚的大哥大說事兒,“改革春風吹滿地”,捎來了一群“腦袋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伙夫”的暴發(fā)戶,人手一臺標配大哥大,儼然財富的象征。可誰能想到,十幾年后,智能手機飛入尋常百姓家,iPhone已是“爛大街”的裝備。
通信技術(shù)在變,伴生的服務(wù)也不甘落后。兒時弄堂里安了公用電話,隔著窗戶聽人喊上一聲 “幾號幾零幾,有電話來咯! ”,仿佛有無上榮光。之后家庭電話普及,雖然要繳納不菲的初裝費,可相較擁有了自家的專屬號碼,壓根算不上什么。
再之后,便是移動電話的普及和各路“信”哥的閃亮登場了。
在念高中的時候,短信還算新鮮物什。上課時悄悄從桌子里抽出手機,翻檢昨天和心儀女生的聊天記錄,說實話,心頭的甜蜜遠在成功解出全國奧賽題之上。可人生若只如初見,好東西多了也變得尋常。因為短信費時費力,拇指族們逐漸投奔了新的“信”哥。
一來免費,二來輸入便捷,飛信開始像病毒一樣在電腦上蔓延。隨著微博的普及,在熟人之間,私信聯(lián)系也成為潮流。一位名人告訴我:“短信每天要收到300條,沒時間看,但因為關(guān)注微博,私信就會看到。而且私信必須是互相關(guān)注的人才能發(fā),因此很少有垃圾信息的干擾。 ”
但飛信和私信早已不是“信”哥隊列中的弄潮兒了。如果你留心詳查,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一些打扮入時的年輕人,先是將手機放在耳邊傾聽,繼而又對著話筒說上幾句。如果這樣的場景不是發(fā)生在橫店、車墩或者上戲的考場,那基本就是在使用微信了。說白了,微信就是用語音取代了文字的“短信”。
可別小看這貌似平常的轉(zhuǎn)變。我有一個朋友,常年用著土鱉的手機,忽然被女友勒令換成智能手機,理由就是:“冬天發(fā)短信實在太冷了,微信交流多方便啊! ”他反問,那打電話不好嗎?女友又說:“手一直放在外面也會很冷啊!”所以在受眾不斷細分的時代,得“作女”者得天下,微信真是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的革命性產(chǎn)品。戲言之外,正經(jīng)說,微信以流量計費,除了使用便捷之外,資費低廉,與境外溝通無阻,都是顯見的優(yōu)點。無遠弗屆的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早已把全球都連通了,國際長途大有煙云盡散之勢。可從小就學(xué)辯證法的我也不禁會疑惑,“信”哥們一路的技術(shù)更迭難道只有利好的一面?
吃飯前先拍照上傳微博,等車時切切水果,心血來潮給密友發(fā)條微信,回家又巴巴地守在飛信旁邊。乍看之下,我們用豐富多元的活動充填了本是碎片化的時間。可細想,微博的信息再林林總總,畢竟只是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微信的影響再紛紛擾擾,也不過是茫茫人海的一條通路。當我們將全部精力投注其中,反倒把生活割裂成一塊塊碎片。一起床就打開電腦,一坐下就掏出手機,須臾不能離手,實在也是科技發(fā)達帶來的時代病。
聽父母輩講約會的場景,寫信約了時間地點,便再無更改。言必信,行必果,哪怕遲到、或者有事不能前來,也會有一方信守約定。可如今,等等不來,直接掏出電話就是一句 “你到哪里啦? ”,不免煞了點風景。
說這些不是在“信”哥們的功勞簿上抹黑,而是想強調(diào),“信‘信’哥,得永生”之類,不免是玩笑。當我們欣喜于“信”哥們帶來的便捷,也別忘了,在科技的庇蔭里,要保持一些自我和純真。不然好萊塢大片里機器人反攻人類的戲碼,可能真的就要上演了。科技再發(fā)達,真正安生的,還要數(shù)進退有據(jù)的“素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