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月27日,國家發改委下調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同時出臺了定價機制完善方案。新機制的出臺,有效利用了這次汽柴油價每噸下調300余元的機會,改善了以往國內成品油調價調整不到位的局面,使得國內油價調整價位與國際油價趨于吻合,從而為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緊密接軌創造了必要條件。
新機制縮短了調價周期并取消了對調幅的限制。此后每次調價時,國內油價調幅都將很小,在調幅的影響層面將會比“22+4%”時代弱了很多。以2013年1至3月下旬的時間段為例,若以完善后的方案調整國內油價,大約需要調價6次,每次調價時的國際油價調整幅度平均在每桶2美元左右。筆者對多年來國際油價與國內調價幅度的對應關系測算,相應的國內汽柴調幅為每噸120至150元左右。這種微小調幅對經濟運行影響不大,有利于用油企業逐步消化油價漲幅產生的影響。但是,新機制由于取消了波幅破4%才調的局限,在國際油價總體向上的大背景下,國內油價小調漸漲也將是趨勢。
新機制也考慮到了“防火墻”的設置。新機制規定,當國際油價大波動時可暫停、減小、延遲調價,這在國際油價金融屬性、地緣政治屬性日漸增強的時代尤其重要。如:2008年當日波動每桶大約在10美元以上的情況就有5次,這種油價波動的極端情況是不利于引入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但是,在大多數時間內,這種情況還屬少數。2012年,最大當日波動每桶4至5美元的情況也僅發生了2至3次。可見,在大多數情況下,今后每10天調價一次將是常態。
新機制在掛靠品種上明確了要更加靠近我國原油進口品種。先前的調價掛靠油種是依據2008年我國原油進口結構確定的,近年來,我國的原油進口結構已發生了變化。即先前調價規則中掛靠“三地原油”價格已不適應于現在原油進口的需要。另外,由于“三地原油”中的某些油種區域特性明顯、交易量小,也容易被人為操控。所以,改換掛靠油種就成了完善后的機制中的重要內容。
筆者在比對國內進口原油價格與主要國際油價時發現,布倫特油價與我國進口原油進口價格擬合程度大約在60%左右。另外,美國能源署也將布倫特原油作為油價基準,布倫特原油對全球油價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因此,布倫特原油無論是期貨價或是現貨價,應該是最理想的掛靠油種之一。
這次出臺的新機制比“22+4%”方案朝著與國際石油市場接軌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但仍只是市場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方案。回顧1998年至今5次價格改革方案的歷程,逐步讓市場在更大程度上引導石油資源配置的改革己在路上。在今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中,由經營者依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決定價格,政府不再直接制定價格,讓中國因素更有力地融入國際油價體系,而不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應該成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漸進式改革路程中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