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精神早衰超七成受訪者承認有點
專家建議,年輕人在生活中應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與好友一起消化不良情緒
不久前,《人民日報》的一則評論,成為網上的熱議焦點。評論直指當前80后“早衰”現象,認為不少青年暮氣沉沉,少了年輕人的朝氣和銳氣。
近日,重慶晨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騰訊大渝網與966966公眾服務中心熱線,對4030名重慶居民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92%的受訪居民感慨當前“精神早衰”的年輕人較多。另有超七成人(73%)承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早衰”。
1.認同 58%
2.不認同 22%
3.不好說 20%
1、有評論說,“44歲以下為青年人”的劃分方式,與不少年輕人“精神早衰”形成反差,于是被調侃和熱議。對此,你認同嗎?(單選)
1.非常多 46%
2.比較多 46%
3.比較少 7%
4.非常少 1%
2、據你觀察,如今“精神早衰”的年輕人多嗎?(單選)
1.過早變得世故圓滑,少了銳氣 17%
2.小富即安,缺乏奮斗和冒險精神 11%
3.總是關注物質,缺少精神追求 20%
4.經常懷舊、感嘆老了,對很多事提不起興趣 52%
3、年輕人“精神早衰”最主要體現在哪方面?(單選)
1.高房價等生活壓力較大 43%
2.家庭和學校教育總提醒年輕人走捷徑,不能冒險犯錯 25%
3.整個社會對物質過度關注 23%
4.一些人對生活期望過高,卻難以實現 9%
4、年輕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單選)
1.完全是這樣 28%
2.有一點 45%
3.完全沒有 27%
5、你感覺自己“精神早衰”嗎?(單選)
1.90后 21%
2.80后 33%
3.70后 25%
4.60后 20%
5.50后 1%
6、你的年齡段是:(單選)
專家認為
80后沒上一輩勇敢,沒90后灑脫
上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將44歲以下定為青年人。消息曝出的第二天,新浪微博相關話題討論就逼近20萬條。不少人調侃“感謝聯合國,讓我們的青春失而復得。”
對此,本次調查中,58%的受訪者認為,“44歲以下為青年人”的說法之所以被一些人調侃和熱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一劃分方式與許多年輕人的“精神早衰”形成強烈反差。
“44歲以下為青年人的劃分,是給當下頹老的年輕人一記響亮耳光。”重慶師范大學大四畢業生范羽說,身邊很多年輕人,就像電影《致青春》里的男主人公,堅信人生是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樓,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他們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小心謹慎,甚至唯唯諾諾,總擔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這樣的青春,還值得紀念嗎?”
年輕人“精神早衰”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52%的受訪居民首選“經常懷舊、感嘆老了,對很多事提不起興趣”;20%的人認為一些人“總是關注物質,缺少浪漫和精神追求”;17%的人選擇“過早變得世故圓滑,少了英氣銳氣”;11%的人覺得,“小富即安,缺乏奮斗和冒險精神”是一些年輕人“精神早衰”的最主要體現。
80后想突破牢籠實現自我,但又極現實地擠破頭皮想當公務員;想好好學習,又發現當初選擇熱門專業似乎選錯了;想真心愛一把,似乎又顧慮很多……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會員周焱認為,80后遠沒有上一輩勇敢,因為上一輩更多是為生存而較少思考自我實現;也沒有90后灑脫,因為90后更堅定做自己,較少會計較他人眼光。
市民認為
高房價、教育、物質化都是原因
在看到《重慶晨報》不久前刊登的題為《是什么讓80后集體早衰》的評論文章后,家住江北區的退休醫生唐靜明,主動撥打本報966966公眾服務中心熱線,表示“很有感觸”。
唐靜明說,今年32歲的兒子供職于一家私企,雖然月入6000元,但扣除2000元房貸和1000多元各類保險費后,生活依然捉襟見肘,直到現在也不敢要孩子。而且兒子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很少休息,壓力之大讓父母十分揪心。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王雪波認為,物質條件的不足并非年輕人“精神早衰”的唯一原因。
王雪波告訴記者,曾經有個36歲的未婚英語教師去他們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這名教師學歷高、工作體面、收入不錯、長得也很帥。但他說,自己在工作上力不從心,在生活中孤獨落寞,找了幾個女友,也沒能走到一起。他說,自己的理想、父母的期望、單位的要求和社會的認可,好像完全不能調和。
在王雪波看來,現在不少年輕人很少反省自己,思考人生,更愿意追求感官刺激、追名逐利,這也是一些人“精神早衰”的重要原因。而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缺乏夢想和創造力,進入“精神早衰”,那么這個社會的動力源泉可能面臨枯竭。
調查顯示,43%的受訪者認為,眾多年輕人“精神早衰”緣于高房價等生活壓力較大;25%的人感覺,家庭和學校教育總提醒年輕人走捷徑,別去冒險犯錯,是年輕一代“早衰”的最主要原因。
另有23%的人直指“整個社會對物質過度關
注”導致“早衰”;9%的人則選擇“一些人對生活期望過高,卻又難以實現”。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重慶明亮心理咨詢所所長邱駟認為,“精神早衰”是因為一些人對自己要求過高。
范羽認為,當前社會彌漫的“趁早心態”也讓年輕人備感疲憊與壓力。“似乎很多人都認同‘賺錢要趁早’、‘出名要趁早’的觀念。各地熱播的選秀節目,也在宣揚‘一夜成名’的神話。這讓不少人憂慮:自己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怎么好像還一事無成?”
查看《莫讓青春染暮氣》請掃描魔扣。
專家建議
建立“小圈子”,將精力投入家庭
王雪波曾游學澳洲,接觸過不少外國年輕人。他感覺,很多外國的孩子,活得更簡單、純粹、風趣、有活力。而一些中國孩子,似乎從小肩負許多使命,被逼著過早成長———他們會看“孫子兵法”和“三國”,關注權謀之術,變得少年老成,這個現象值得整個社會關注。
不過,邱駟說,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曾出現過年輕人“早衰”現象。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很多領域存在諸多亟待解決和改進的問題。要緩解當前年輕人的生活危機感和緊迫感,還有賴于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斷完善。
王雪波告訴記者,他發現如今微博上到處流傳著各路“大V”的“心靈雞湯”。一些年輕人把這些“忠告”當成靈丹妙藥。但這類“心靈雞湯”會逐漸變成一劑迷魂湯,麻醉年輕人的思考能力。
拿著別人的地圖,尋找自己的路,當然辛苦和“早衰”。王雪波認為,我們不能一味地將年輕一代“精神早衰”現象歸咎于社會。他勸80后,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經濟獨立、思維獨立、人格獨立。
邱駟建議年輕人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與好友一起消化不良情緒。同時,多將精力投入家庭,畢竟,家才是心靈的避風港。
退休醫生唐靜明呼吁廣大父母,多體諒和理解80后,多幫襯一下。如今,61歲的唐靜明,還會時不時打臨工賺外快,“趁我還能工作,也算是幫孩子過好點吧。”重慶晨報記者肖舒楠 實習生 帥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