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奶農收益微薄奶荒加劇蔓延
供給缺口“逼瘋”奶價
□記者 李俊義 林超 張玥 石家莊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諸多乳企沒有料到,今年原奶價格會一路高歌,屢破新高。自4月以來,乳業市場出現“奶荒”,半年時間內,每公斤原奶的收購價格從3元直逼5元。體現在市場上,奶產品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元袋裝奶身影難覓,奶價“二元時代”為時不遠。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原奶價格即使突破歷史新高,但奶農幾乎沒有從此受益。大批奶農由于收益微薄,紛紛退出養殖市場。而規模化奶牛養殖基地建設緩慢,導致奶源供不應求,后續奶源增長乏力。未來3年到4年內,奶源緊缺化將成為制約我國乳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這已成整個乳品行業的共識。
“搶奶潮”迅速蔓延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源市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火爆過。今年以來,內蒙古、河北、山東、黑龍江等牛奶主產區陸續出現高價爭搶奶源的現象,波及光明、君樂寶、蒙牛、伊利等多家企業。
伊利集團原奶事業部負責人介紹,在錫林郭勒盟的多個旗縣,一些來自天津和石家莊的企業通過現金結算的方式,以5元/公斤的價格搶奪伊利集團固定奶源,比當地每公斤平均收購價格高出0.5至0.75元。
大部分奶牛小區都和企業有固定的供銷合同,但是在這次搶奶潮中,“搶奶”企業甚至直接說服奶牛小區撕毀原有合同。東圪梁奶牛養殖小區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與伊利集團的供奶合同到2016年才結束。但今年5月份,東圪梁小區就違約把鮮奶提供給了另一家企業。小區的奶站站長說“違約也好,搶奶也好,總之誰給的價高就給誰。”
黑龍江雙城市是雀巢咖啡的奶源基地。據當地奶農說,由于奶源緊缺,現在經常有上門收購的奶販子,以更高的價格來搶奶,然后再賣給別的企業。朝陽鄉一位姓李的奶農說,他現在就不給雀巢供奶,直接賣給私收的奶販子。雀巢一公斤奶只給3.4元,加上折扣,最多剩下3元。而賣給奶販子,一公斤能賣到3.6元。
河北省望都縣一位奶站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由于政府出面干預,現在各奶牛小區基本能按合同走,不會賣給別的乳企。但一個新問題是,各小區之間開始挖牛。奶源緊張之前,他的小區有奶牛500來頭,一天能產不到5噸奶;從5、6月份奶價提高后,小區的奶牛就陸續被挖走,到現在已經走了100多頭,帶走了2噸奶。現在奶牛小區之間的關系大致是:這只眼盯著自己的牛防止挖,另一只眼盯著別人的牛準備挖。
一些大型乳企認為,一些中小乳品企業在大型乳企多年來建立的穩固的奶源基地搶奶,不僅造成投資企業損失嚴重,也打擊了企業建立奶源基地的積極性。
上下游奶價全面上漲
記者調查發現,“搶奶潮”已將原料奶價格推至歷史新高,不僅導致部分乳企生產成本突然大幅度增加,影響正常經營,而且也導致終端市場乳制品價格上漲。
蒙牛集團副總裁姚海濤說,蒙牛集團去年從牧場收奶的價格一直穩定在3.7元/公斤左右,但是今年5月以來猛增至4 .5元/公斤以上,部分地區已高達5元/公斤。他說:“根據成本測算,目前的合理奶價應該在4元左右,現在奶價已經失控了。”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2013年1月份至今,伊利集團原奶收購價平均增幅為16%,遠遠超過正常10%的增長水平。
奶源緊缺拉動了原奶價格上漲。以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為例,今年4月份以前奶站出奶每公斤為3 .5元,目前已經穩定上漲到每公斤4.8元。數據統計,我國已進入世界高奶價行列,平均價格高于國際水平三分之一左右。
終端市場牛奶價格也水漲船高。石家莊一家超市的店主告訴記者,他這里主要賣君樂寶半斤裝袋奶,現在一箱16袋價格為39元,前段時間32元,9月初最高才賣到30元。單袋奶的價格也從1 .9元漲到2 .5元,每袋漲了0.6元。
行內認為,雖然現在企業給的價格很高,但根據以前的經驗,奶源不再緊張后價格又會下跌“過山車”似的奶價會再次打擊奶牛養殖的積極性。內蒙古農牧業廳畜牧處處長白音說,合理的奶價是維護奶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無論是長期低價還是搶奶造成的短期高價,都不利于奶業平穩健康發展。
獲益甚少致奶農加速退場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新一輪奶價上漲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奶農從中受益很小,利潤的大頭都被中間商奶站或奶牛小區拿走。被采訪奶農說,如果和價格同樣上漲的養殖成本相比,奶價上漲帶來的利潤基本可以相互抵消。散戶大量減少、奶源補充不足導致發生全國性奶荒。
河北省行唐縣的一些奶農告訴記者,年初奶牛小區給他們的奶價是每公斤3 .1元,現在漲到了3 .5元。而據記者了解,目前行唐縣各奶牛小區供給乳企的奶價平均每公斤4.8元。此輪奶價上漲中,奶農每公斤奶獲益0.4元,而奶站從中獲益1.3元。
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過去奶站的收費方式是只提取每公斤0.3元至0.4元的管理費,而現在實行賺取牛奶購銷差價的做法。以小區、奶站賺取牛奶購銷差價1元每公斤計算,扣除0.2元的管理成本,純利潤為0.8元,一噸牛奶獲利800元,一頭單產5噸的奶牛能得到4000元,一個日產15噸奶的小區一年能賺430萬元。
君樂寶乳業說,目前,整個乳行業尚未形成健康、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奶價低時奶農放棄養殖,殺牛轉產;而奶價上漲時,奶站經營者獲取了最大利益,奶農得不到實惠。
在推進乳業規模化后,內蒙古、河北多地出現了散養奶農“賣牛殺牛”現象,去年末至今年初,這一現象開始加劇。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劉潤福,是村里最早的養牛戶,在2012年秋天賣了20多頭奶牛,只留下2頭。
記者了解到,成本高、效益差、質量難保障———散戶飼養奶牛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奶農”正在加速退出市場。劉潤福說,賣掉奶牛實屬無奈,雖然今年奶價漲了一些,但是刨去自家的草料、人工、水電,就不剩啥了。運氣好點,還能掙一個牛犢子,運氣不好就啥也沒有了“如今養牛就是賠錢。”
黑龍江乳業協會秘書長張維銀說,以前的賣牛現象是區域性的,或者是奶牛從收益低的地區向收益高的地區流動,或者是受某個乳品企業經營不好的影響,當地的奶農將奶牛殺掉或變賣,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開花之勢。
內蒙古農牧廳對養殖戶養殖意愿調查顯示,繼續養殖的占56%左右,主要是微利經營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勉強維持的占30%左右,主要是輕微虧損或持平的中小規模養殖戶;考慮退出的占14%左右,基本都是處于虧損狀態的散養戶。眾多養殖戶在飼草料、勞動力和水電費等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養殖意愿普遍下降,處于徘徊不定的十字路口。
原奶供給缺口仍將長期存在
大批奶農由于收益微薄,紛紛退出養殖市場。而規模化奶牛養殖基地建設緩慢,導致奶源供不應求,后續奶源增長乏力。未來3年到4年內,奶源緊缺化將成為制約我國乳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這已成整個乳品行業的共識。由此帶來的奶價高、企業成本攀高的影響也將長期存在。
中國到底有多少頭奶牛?行業人士說,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能影響行業走向和決策。令人頭疼的是這個數字現在眾說紛紜,最大數和最小數相差近3倍。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2年,我國奶牛存欄1450萬頭。但這個數字在行內意見不一。有的認為奶牛的實際數量要小于這個數,甚至要小的多。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欄不會超過1200萬頭;也有專家認為,這個數字應該在800萬頭到900萬頭之間;更有乳企估算,去年奶牛存欄不到600萬頭,今年將減少到480萬頭左右。
與奶牛數量對應的是原奶產量,2012年官方數據奶產量為3744萬噸;而有乳企認為實際產量僅為1570萬噸,今年更減少到1300萬噸。
有乳企認為,存欄奶牛數量差異如此之大,固然有統計數據來源不同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各地政府在上報奶牛養殖數量和奶產量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虛報情況。各地不愿主動面對奶牛養殖出現大幅下滑的局面,在傳統大省的表現尤為突出,造成對全國總體數據的統計偏離實際數據。
奶牛存欄的減少直接導致的奶源緊缺。記者了解到,除飛鶴公司此類自有奶源充足的企業,基本可以自產自足外,多數乳企處于“吃不飽”的現狀。伊利集團目前由于市場銷售旺盛,每天原料奶的缺口很大,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蒙牛集團的原奶缺口也在1000噸左右。一些企業的生產點由于原奶不足,處于半停產的狀態。
而企業自有奶源基地,由于自有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等原因,同樣進展緩慢。
內蒙古農牧業廳表示,目前內蒙古100頭以下奶牛的非規模化養殖比例為57.7%,仍是最主要的原料奶供給方。政府推進奶牛規模養殖發展的重點,應該是扶持中小養殖戶及散戶組建專業合作社,并逐步發展成為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但目前國家不支持存欄在300頭以下養殖場建設,加之長期受效益偏低等因素影響,中小戶規模化發展進程緩慢。
行內認為,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奶源的增長速度與乳業的發展速度不相匹配,在今年更為明顯。據估算,目前原奶供給和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行內保守估計,3年后原奶供給缺口仍將維持在20%左右,并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