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追求和諧發展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昨日高票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科學發展觀后,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與以往的五年計劃相比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從發展到科學發展,從先富到共同富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前景等等,是“十一五”規劃受到普遍關注的重要原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等,都成為“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目標,這些關鍵用詞描述的就是中國的新發展模式。“十一五”規劃增加了人文和社會指標,如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內容,將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方面的指標等。
“十一五”規劃的內容表明中國在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科學發展道路。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包括從片面的發展到全面的發展,從低水平的發展到高水平的發展,從低質量的發展到高質量的發展,從不公平的發展到公平的發展,從不協調發展到協調發展,從不平衡發展到均衡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等等。
中國改革開放28年來高速發展,既創下了現代歷史,也創下了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當前中國所面臨的經濟發展的困難,主要不在于增長速度上不去,而在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完全可以順利實現,但經濟增長速度不是第一位的,今后五年的關鍵是要改變發展模式,降低對資源能源的消耗,提高創新力,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綱要確定今后五年年均經濟增長7.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首次成為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和以往五年計劃明顯不同的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將22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量化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其中的預期性指標主要依靠市場實現,比較有彈性;而約束性指標則強化了政府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人口發展、環境保護、醫療、養老等方面的公共責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硬性指標。
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出現越來越大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大了社會發展的內容和
要求。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既提出經濟增長的目標,更強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入手,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今后五年要使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500萬人,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等社會安全網的覆蓋面,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今后五年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將更加關注公平。必須扭轉收入差距拉大過快的問題,加大對西部地區和農村的公共投入,以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百姓反應強烈的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問題亟待解決。政府決心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由偏重于增加物質財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轉變。
建設新農村和推動自主創新被寫入中國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發展思路上,規劃綱要全面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向、任務、重點和政策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規劃綱要闡明了結構調整的任務和重點,并首次把服務業獨立成篇,放在突出位置。
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批準,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的要求,讓我們滿懷豪情地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