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時期,不僅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農業也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一方面協調糧食與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協調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一戶的農民由于生產生活分散,信息不靈,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過程中有很大優勢,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新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的數量已經超過15萬個。為了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專家提出,應當盡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明確政府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
要達到生產發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力。專家指出,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其次,培養新型產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非農產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也包含在“生產發展”的要求之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可以使農民在加工增值的過程中增加收入。在非農產業不發達的地區,要進一步加快農村工業化的進程。
城市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也是“生產發展”的渠道之一。要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就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