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南市大村鎮對鎮成人教育中心進行改建、擴建,組建“新農村大學堂”,并堅持把農民技能培訓與教育農民、引導農民、組織農民相結合,使“新農村大學堂”成為一個農民繼續教育綜合基地。其主要功能包括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與就業轉移指導、農技培訓與推廣、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信息交流與服務、農村文化活動等。近兩年,膠南市大力推廣這一模式,探索教育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農民的有效途徑。
“新農村大學堂”具有自己的突出特色。采取開放式辦學,面向全鎮黨員干部群眾,從上午8∶00點到下午5∶30,大學堂的大門隨到隨開,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前申請參加培訓要求,而且,無論是技能培訓還是咨詢服務,全部免費。采取鄉土化教學,在“新農村大學堂”擔任老師的,除了鎮黨政領導干部、聘請的專家外,大部分都是在農村成長起來的鄉土人才,與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非常接近,易于接受。采取復合型教育,“新農村大學堂”整合了農民教育培訓資源,不僅可以進行技能培訓,而且便于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新農村大學堂”是新農村建設中的新生事物,對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具有普遍的示范導向作用,提供了有益啟示。
“新農村大學堂”提供了教育農民的主要陣地。“新農村大學堂”的設立,把基層的農民教育資源充分整合,讓那些有條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規教育、各種培訓的農民有機會接受再教育。
“新農村大學堂”提供了組織農民的有效載體。以戶為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后,農民基本上處于高度分散、無組織狀態,這與新農村建設的統一性、整體性要求相背離。市場條件下組織農民的方式方法,應該是以基層組織為主導、多種農村合作組織共同參與的多樣化格局,在教育農民的過程中組織農民,在服務農民的過程中組織農民。“新農村大學堂”就具備這樣的功能,分散的農民走進學堂,接受共同的教育培訓,從而可以形成一個以技能或利益為紐帶的合作組織。在大村鎮“新農村大學堂”培訓基地,學員有事外出主動向指導老師請假,800多名農村大嫂經過大學堂的短期培訓變成了服裝廠工人,不僅在形式上實現了組織化,而且從意識上增強了組織性、紀律性。
“新農村大學堂”成為了新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點。從“新農村大學堂”的工作內容看,基本涵蓋了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把農村社區建設的各項工作融合在一起。因此,要把“新農村大學堂”作為新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與新農村村莊建設結合在一起推進,。
“新農村大學堂”是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有力抓手。“新農村大學堂”通過黨校、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等,可以對農村黨員干部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同時,通過技能培訓、咨詢服務等,真正讓走進學堂的農民得到實惠,從而增強對基層組織的信任度,拉近干群距離。(作者:山東省膠南市委書記 張大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