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和部署,深化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今年我國夏糧喜獲豐收,農民收入繼續增加,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但是也要看到,新農村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主要是:有的地方認識不夠全面,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等同于村莊建設、新房建設;有的地方急于求成,脫離農村實際,超越發展水平,把新農村建設作為短期工作目標來要求和部署;也有的地方存在著畏難觀望情緒和“等靠要”思想等。
對各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的積極進展和成效應予以肯定,對地方和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應給予支持和保護,對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措施加以解決。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確保新農村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向前推進。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新農村建設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二十個字內容全面、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必須全面把握,突出重點,協調推進。從根本上說,經濟是基礎,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發展階段,都必須始終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否則,新農村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走偏方向。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大力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同時,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長期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億萬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業自身特點,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關鍵就在于我們堅持實行并長期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必須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但絕不能違背農民意愿,不顧條件地強制推行。當前在建設現代農業和進行村莊整治中,不能隨意調整承包土地、改變承包關系、侵犯農民土地權益。同時,要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基本建設占地,堅決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無論如何,不能建成沒有耕地、沒有農業的新農村。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國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提供動力和體制保障。要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消除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活力。要圍繞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重點搞好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同時還要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征地制度改革等項改革。
應當指出,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更好為“三農”服務。在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減人、減事、減支與發揮政府職能的關系,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責、該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要加大對縣鄉政府的一般轉移支付力度,落實和完善財政對村級的補助政策,確保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組織正常運轉,提高基層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投入,應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農村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很多方面,都屬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范疇。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國家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可以拿出更多的財力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讓農民更好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近幾年,國家在這方面開始邁出重要步伐,較多地增加了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今后應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于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的比重,形成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城市應采取多種形式支持農村發展,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動員城市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新農村建設造福農民群眾,新農村建設必須緊緊依靠農民群眾。廣大農民群眾是推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的創業潛能,尊重農民的物質利益,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是確保新農村建設成功的關鍵。要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取消一切束縛農民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營造鼓勵農民干事業、幫助農民干成事業的良好環境,讓億萬農民創造社會財富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讓廣大農村豐富的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的活力競相迸發。要鼓勵廣大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好家園。動員和組織農民建設新農村,要注重運用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的機制,項目決策要經過農民民主討論,實施過程和結果要接受農民監督,不能包辦代替,不能超越農民承受能力,更不能強迫命令。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推進村務公開,使農民成為建設新農村、管理新農村的主人。要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加強農村普法宣傳教育,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維護、實現和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把解決農民群眾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現實問題作為著力點。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著力抓好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飲水難和農業基礎薄弱等突出問題,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改變農村面貌需要進行村莊建設,但這必須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的重點也應放在整治村莊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節約使用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上,切忌盲目照搬城鎮小區建設模式和某些發達地區新村建設的模式,切忌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按科學規律辦事,堅持不懈地艱苦努力。
我國各地農村差異很大,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出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必須符合當地實際、符合群眾意愿,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使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協調,與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相銜接。(國務院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