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貴州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農村貧困人口555.3萬人,占全國3597萬貧困人口的15.4%,居全國第一;貧困發生率為16.5%,居全國第二;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3%,是全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難點。
近日,貴州省委、省政府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對“十二五”期間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總體思路是: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行扶貧開發與社會救助有機結合。把“到2015年,按國家扶貧標準,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作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堅持黨政主導,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有機結合,大力推進集團幫扶,形成扶貧攻堅合力,積極構建“大扶貧”格局。
具體工作:一是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國策,實施“少生快富工程”,控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人口過快增長。二是實施“城鎮化集群發展戰略”,農民脫貧的問題實質上是城鎮化的問題,核心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要加大力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和向外輸出勞動力,通過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力爭一戶轉移一名勞動力或一戶培養一名在二三產業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的科技致富明白人,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三是打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工程”,實行綜合治理,多管齊下。突出產業扶貧重點,充分利用產業化扶貧最大限度覆蓋貧困地域和貧困人口、最大限度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增收水平、最大限度實現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特點,把產業扶貧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渠道。大力調整種、養、加結構,特別是種植結構。在調整結構中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把實施山地農業扶貧作為主要措施,按照“綠色生態、立體發展;調整結構、種養結合;一品為主、多品共生;以短養長、滾動發展”的生態經濟種養模式,通過發展種草養畜、林下經濟等大力發展山地農業,提高土地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生態改善、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四是實施“一戶一策”的細胞工程,即省、地、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規劃實施的扶貧主導產業適宜區要實現貧困農戶全覆蓋,一戶貧困農戶轉移一人,人均一畝經濟林(園),一戶掌握一項二、三產業增收致富門路。五是實施扶貧搬遷,對自然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居住戶數少的高山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區,采取一事一議的方法,整合各類扶持資金,實施搬遷扶貧,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六是從包容性增長和社會公共事業均等化中去縮小與發達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讓人民群眾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