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快一個月了,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7級學生呂海辰和新分配的寢室同學相處得很好,“我們都屬于活躍型,生活習慣也接近,四個人經常同進同出。”而其他寢室,有的都屬于刻苦型,有的都屬于愛音樂型,總體來說都是性格相容、習慣相近。
班級輔導員程禮明說,產生這樣的寢室組合,是參照了一份由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心理測評報告,報告依據學生在測評中反映出的“適應度”,給出了心理學意義上的寢室分配方案。這是復旦大學首次嘗試引進心理測評為學生寢室分配提供參考。
寢室關系影響學習生活
“以往給學生分寢室大多是隨機的,最多依據對一些學生的接觸了解,但不可能對所有學生都了解得很清楚。”程明禮坦言。
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以及消費觀念等都會有差異,因此難免會產生矛盾。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劉明波告訴記者,在以往來中心咨詢的學生中,就有寢室關系相處不好的案例。
由于寢室人際關系及寢室氛圍對于大學生心理成長、學業發展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有著重要影響,學校希望在學生升入大二進行寢室再分配時能夠有一套更科學、合理的方案。于是,復旦學院聯合校心理學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發出一套學生寢室分配測評系統。
據介紹,該系統包含個人意愿調查及心理測量兩部分:前者要求學生填寫自己希望或避免被分配在同一寢室的同學姓名;后者則主要針對學生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征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
在整個測評系統中,個人意愿由人工進行統計,其統計結果將占整個評估結果的51%,心理測量部分的數據則由系統設定的一套計算方法自動統計,對整個評估結果產生49%的影響。最后得出的結果被定義為寢室內部和諧程度指標——“適應度”。
心理測評篩選習相近學生
上學期即將結束時,復旦所有2007級學生收到了一封來自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郵件,要求他們配合完成關于寢室分配的調查評估。“第一次聽說分寢室要做心理評估,覺得很新鮮。”呂海辰說,測評能夠很好地表達個人意愿,又兼具科學性,同學們都很樂意一試。
最后,94%的2007級本科生參與了此次評估。新學期開學前,所有2007級輔導員都收到了一份本專業寢室分配測評系統反饋報告。報告非常詳細地給出了四人寢室的分配名單以及該寢室的“適應度”,甚至提供了寢室長的參考人選。劉明波說,被分在同一寢室的學生基本上是性格相容、生活習慣相似的,避免矛盾沖突。“報告給我分配寢室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意見。”程禮明說,因為班級學生很多,她不可能一個個去了解他們的個性與意愿,因此她參照報告建議,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適當地做了些調整,最后確定了本班的寢室分配最終方案,“從目前來看,學生們相處得不錯。”
質疑聲
人為造“順境”會否影響今后發展
但也有輔導員在考慮再三后沒有采用這套方案。一名班級輔導員說,這個寢室分配測評系統的確可能為學生創造一個適應他們的小環境,“但太太平平生活四年后,他們終將畢業走向社會,還是要接觸不同的人,包括很多和自己個性不相容的人,這時候他們能適應嗎?”她認為,學習與不同類型的人相處也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劉明波表示,在測評系統設計之時也考慮到這名老師所擔心的情況,因此系統本身也有照顧到性格不同學生同寢的情況,前提是分到一起的同學能形成良性互動和促進。當然,畢竟是第一次在寢室分配中使用心理測評系統,其效果最終還需要進行進一步跟蹤調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將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系統進行完善和改進。 (記者 張智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