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大學生惡補英語的黃金時期,諸如托福、GRE之類的英語補習班眼下都已經人頭攢動。不過,一些大學任課老師卻直呼“不理解”——看上去都很用功,怎么英語水平還是提不高?
復旦考場傳真:新加坡學生先看懂試題
這兩天,執教于復旦大學的徐老師剛剛批改完期末考試的卷子。由于這是一門供大三學生選修的心理學類雙語課程,在命題時他用英語出題,并鼓勵學生最好用英語回答。但最終的批閱結果卻讓徐老師頗為失望:30多名參加考試的同學中,能看懂試題的僅6成,而通篇用英語回答的只有2人,其中一個還是留學生。
“監考時我就注意到,半數以上同學看題目都很吃力。”一個多月前的考試情形,徐老師記憶猶新。開考后,班上很多學生在審題上的時間超過了半小時。最快看懂題目并提筆開始回答的,是一個攻讀法律專業的新加坡留學生。
“不少學生花大量時間應對海外留學考試,但專業英語水平卻極差。”徐老師結合他所任教的課程考試情況說,事實證明,但凡敢用英語答題的同學,不僅英語基礎很好,且專業知識也學得很好。個中道理很簡單,如今大學里雙語課程使用的是海外教材,在“真刀真槍”的操練面前,很多學生從外語培訓班收獲的應試技巧完全使不上力。
“上學期,我在課上講到‘大腦皮層’這類專業術語。這類基礎詞匯,讀到大三的學生居然說它們太生僻。”徐老師對此深感憂慮。
同濟選拔留憾:專業問題非得中文作答
執教于同濟大學的張教授也對大學生外語水平“虛高”深有感觸。前一陣,他作為考官參加了中法精英班面試。由于通過選拔的學生可以由法方出資進行一年半的法語和文化進修培訓,所以報考的學生趨之若鶩,且多為滬上名校的研究生。
考慮到學生對法語的掌握能力參差不齊,主辦方最后決定,面試時一律使用英語,且面試程序設計也十分“大眾化”:考生先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后再接受面試老師的提問,而老師提問的問題也主要圍繞考生所做過的研究展開。
但這次“精英”選拔,同樣讓考官們異常失望。“除了幾個本科從外語系畢業的考生,多數選拔者在用英語做完自我介紹后,都要求用中文回答專業問題。”
“一點都不像名牌高校的學生!看不出他們有高端的專業素養,更不要談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水平。”有教授毫不客氣地說道,如果年輕學子在大學時繼續照搬中學時期應試的那一套,一味追求英語考證,忽視專業學習,那么將會落入“兩頭不靠譜”的窘境:將來出國留學,英語能力不過關,在學習時會遇到極大障礙;留在國內求職,專業素養匱乏,同樣不具備職場競爭力。
來自大學一線教師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反饋表明,一窩蜂的英語考證熱,只是更有利地促進了考試產業鏈的形成,對真正提升本土學生英語水平并無多大益處。 (樊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