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現在正是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種潛規則、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時機,一個簡單但重要的起點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須基于學術優劣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本報訊(記者易靖 張然)“盡管近年來中國研究經費持續以20%的比例增長,但這種增長沒有對中國的科學和研究起到應有的強大的促進作用,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創新能力的發展。”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施一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院長饒毅聯合撰文,要求研究基金的分配不再依賴私人關系。
兩位學者在文章中指出,盡管對于一些比如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小型研究經費來說,科學優劣可能仍然是能否獲得經費的關鍵因素。但是,對來自政府各部門的巨型項目來說,科學優劣的相關性就小多了,這些項目的經費從幾千萬元到幾億元人民幣。對后者而言,關鍵問題在于每年針對特定研究領域和項目頒發的申請指南。表面上,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畫“國家重大需求”;然而,項目的申請指南卻常常被具體而狹隘地描述,人們基本上可以毫無懸念地意識到這些“需求”并非國家真正所需,經費預定給誰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員任命的專家委員會負責編寫年度申請指南。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專家委員會的主席們常聽從官員們的意見,并與他們合作。所謂“專家意見”不過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員及其賞識的科學家之間的相互理解。
兩位學者認為,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僅壓抑了創新,也讓每個人都很清楚:與個別官員和少數強勢科學家搞好關系才最重要,因為他們主宰了經費申請指南制定的全過程。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系重要。
兩位學者為何發表此文?按學術優劣分配基金如何操作?昨天下午,施一公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介紹,施老師當天出國,不方便接受采訪。
記者又撥打了饒毅老師的辦公電話,但未聯系到他。
社會科學領域某研究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科研經費分配機制,自主創新還受到其他多重因素的壓抑。比如目前中國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學評價機制。作為發展中國家,科研經費近年來的大幅度增長固然是好事,但是大的投入是否獲取相應回報卻無從考量。
此外,科研人員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最直接的是署名權。個別科研項目完成后,往往要把未直接參與科研的行政領導的名字署在前面。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北京大學教授饒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