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王紅茹|北京報道
隨著10月20日央行宣布加息,程先生又是幾天沒睡好覺。
眼看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的經營效益一直沒什么起色,加上商業銀行不斷攀升的高息貸款,他窮盡腦汁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辦企業還不如買房炒樓了。”他狠狠地說。
“企業給銀行打工”
1993年,程先生在安徽省成立了一家彩印包裝公司。剛開始,企業發展勢頭還不錯,能有30%~40%的盈利。到1997年,企業都沒有向銀行申請貸款。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2002年,他在當地的農村信用社(現改為農村商業銀行)貸了幾百萬元;企業發展回報給他的利潤也不薄,一年下來,能賺個十幾萬元,日子似乎可以這樣悠哉地過。
讓他感覺自豪的是,幾家國內500強公司都是他企業的客戶。但跟這些企業合作,也讓他心生不安。由于跟這些大企業的單子,都是通過招標方式獲得,利潤已經壓得越來越低,幾乎沒有了盈利的空間。
更讓他感覺無奈的是居高不下的銀行高息貸款。
程先生告訴記者,目前,他是用公司2000多萬元的固定資產做抵押在當地的農村商業銀行,貸到了1000萬元(按50%抵押折扣計算),但是8%的抵押貸款利息(在農村商業銀行普通貸款的利息是6%左右)跟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5.6%的貸款利息相比,超出了近50%。
據了解,目前配套加工型企業,利潤率能超過20%的已經不多。一般企業的利潤率大多維持在8%~10%之間。程先生的企業每年大概有3000萬元的營業額,這樣算下來,假如沒有貸款,企業每年的毛利潤不超過300萬元。
“有時候銀行讓你今天還掉,明天再借出來,這一倒騰就要很大一筆錢,正常的1000萬元貸款就會有近100萬的利息。再加上稅收以及員工工資在不斷上漲,利潤越來越薄,企業就沒辦法健康發展了。”程老板無奈地表示,“企業基本上就給銀行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