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每經記者 李澤民發自北京
3月8日下午,在某省代表團的駐地酒店,王南(化名)正坐在房間里敲打著鍵盤,文檔內,是他所在市在“兩會”期間另外的任務要求。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要求就是力爭在“兩會”期間,拜會國家有關部委以及一些央企,希望能夠招商引資。
去年“兩會”期間,該市與央企簽約獲得了100多億元的引資規模。
同王南所在市類似,山西長治、甘肅天水、湖北宜昌、吉林四平等地,都在“兩會”期間收獲百億元大單。
由于央企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優勢,吸引著一些“缺錢”的地方政府,于是借助于“兩會”期間富集的資源,“簽約”的高潮自然到來。
“兩會”期間招商頻率高
3月4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山西省長治縣2012年招商引資簽約儀式在這里舉行,涉及文化旅游、機械制造等方面的10個項目得以簽約,最終引資總額約125億元。長治縣縣委書記裴少飛說,他們將在政策、資金、土地、服務等各方面給予投資者全力支持,為簽約項目的落地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
同一天,在這同一家賓館,廣東省中山市與中央企業合作懇談會也在舉行,最終該地方與8家央企簽下8個重點項目,金額超過200億元。
長治縣、中山市在“兩會”期間的招商簽約只是一個縮影,隨著全國“兩會”的召開,地方政府在京的簽約儀式密集出現。
3月4日,湖北宜昌與央企簽約,簽約額度超過200億元;3月6日,甘肅天水與央企簽約,形成14項簽約項目,涉及金額超過240億元。吉林四平、山東聊城、甘肅蘭州等地同樣選擇在“兩會”期間與央企簽約,形成的簽約額度均在百億元之上。此次“兩會”期間,活躍的央企身影有中冶集團、中色集團、中鹽集團、國電集團、國能集團等。
王南說,他們省省委書記和省長已經拜會了鐵道部、發改委和財政部,主要是希望在一些項目上給予政策支持,另外更多地希望財政支持。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略統計,這些密集發生在“兩會”期間的簽約項目,總共涉及簽約金額高達數千億元之多,僅在3月1日,海南省就與央企簽下了2288億元的大單。
談及選擇在“兩會”期間招商的原因,一位地方招商局的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會”時“關系資源”大都集中在北京,招商成功的概率很高。
他說,一般開會之前市里向各縣下發通知,要求上報招商的合作項目,然后根據市里領導“兩會”期間的開會時間,擇選一些重要項目進行重點活動。
去年“兩會”之后,東北某市在介紹“兩會”成功招商的啟示中稱,“‘兩會’期間市政府緊緊抓住參會的難得機遇,組成招商團在北京與各部門、各企業進行廣泛接觸。”并稱“兩會”時,“各界精英云集北京,這本身就是無形的平臺,蘊藏著豐厚的機遇。以高密度、快節奏的效率進行招商,其效果肯定會大大好于以往。”
央企更受地方青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掌握的一份“兩會”建議指出,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緊縮銀根、整頓融資平臺公司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仍然需要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貸款、BT回購、金融租賃等方式為一些項目建設提供資金,融資成本大幅上升。
有專家指出,分稅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財權大幅度減少,而承擔的事權“一點也沒有減少”,因此在土地財政的依傍之外,“跑部錢進”成為必然。
而在這輪地方政府“引資”簽約的“早春之旅”中,基本上都與央企互為聯姻。
王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看中央企,是由于它們具備雄厚的資源開發能力,同時在投資的穩定性方面占據優勢。
央企跟地方的熱絡關系,在這兩年尤為突出。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年,國資委就推動央企與山東、浙江、福建、湖南、河北等十多個省份開展戰略合作,簽約投資項目超過10萬億元,個別省份超過2萬億元。
但有學者擔憂,在這輪“央”“地”合作之中,在資金使用效率、項目透明運作等方面形式化特征明顯,是否是合格的投資人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