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導讀】上半年國企利潤下降11.6%,成本費用反增12.8%,國企仍然負重運行。7月17日9點,經濟之聲評論:提振中國經濟,需要尋找新亮點。
中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財政部昨天(16日)公布數據,今年1到6月份,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1.6%。但6月比5月環比增長20.6%。分行業來看,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是煙草、汽車、郵電通信等。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是交通、化工、有色、石化、建材等。
數據顯示,目前國企仍然負重運行,成本壓力十分明顯。1到6月,國企成本費用總額同比增長12.8%;凈資產收益率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也比去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利潤下降、成本上升,這讓國有企業的前景更加引人關注。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它能否健康運行,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的全局。《央廣財經評論》,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就此帶來評論。
企業面臨“三明治”式困境
張茉楠: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企業確實面臨著“三明治”的陷阱風險,就是成本上升和利潤下降,相比2008年很多企業繼續感覺到了日子過得更加艱難。但是為什么整體的利潤幅度下降這么快?現在情況可能是短期的因素和長期的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的效果,不單單是國企利潤的普遍下滑,其實兩市上市公司公布的2012年上半季年報,在這種情況下虧損幅度和利潤降比也高達45%以上。
這種普遍性跟現在整體的價格下降的周期有很大關系。比如今年上半年整體的工業生產者購進的價格同比是下降0.3%,出廠價格同比下降了0.6%,其實也能看到,盡管成本下降了但是下降的幅度還沒有價格下降的幅度這么快。另一方面從短期因素來看,可能跟現在的去庫存有關,因為現在很多生產資料還是前期購進的,那么前期實際上價格下降得也沒那么快。所以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整體的企業去庫存的壓力還比較大。
從更廣泛意義來講,還是產能過剩的結果,因為2008年、2009年靠四萬億投資來緩解當時的產能過剩危機,但是現在隨著政策刺激效應的逐步遞減,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全行業的產能過剩。根據監測,實際現在的中國制造業平均有28%的產能閑置,這也就意味著很多企業即使生產了,或者生產出來產品,但是賣不出價格。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當時是一種短期的外部沖擊,但是現在可能中國面臨著長期的去產能化的這種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