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文/蘇強
當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呈現持續攀升勢頭,不斷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導致部分地方和行業的中小企業虧損面擴大、虧損額上升,甚至出現了“四貴”(用工、原材料、利息率、匯率)、“四難”(融資、招工、用地、物流)和“四降”(銷售、利潤、出口、投資)接踵而至的嚴峻局面。
近幾年,隨著原材料、勞動力、土地、物流、融資等成本持續上漲,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生產經營成本壓力不斷加劇,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嚴重影響到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并成為削弱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根據《2011年千戶民營企業跟蹤調查報告》,成本上升已成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方面,在宏觀經濟下行和成本持續上升的雙重壓力下,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生產經營困難加劇。2012年9月底,渣打銀行公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為46.71,連續第二個季度回落,持續徘徊在50臨界值之下。其中,投資信心指數驟降22個百分點。在重慶、湖南、浙江、廣東等多省市,都出現企業利潤下滑、虧損增多、停產半停產企業增加等現象。
另一方面,成本持續上升減弱了我國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侵蝕我國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上半年與2011年底相比,我國出口占主要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了1.7、0.62和1.04個百分點。其中,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滑尤為嚴峻。
中國經濟的最大組成部分——工業部門,從2001年到2010年間平均產權收益率為13.8%。其中,從2005年起國內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開始超過外資跨國企業,前者趨近于30%,后者徘徊于20%~25%的水平,而國有企業的平均產權收益率最低,僅為15%。但目前,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生力軍的中小企業,遭遇的卻是成本攀升帶來的“寒冬”。
2005年至今,國家陸續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國發36號文”、“民間投資36條”、“國發14號文”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年上半年交通運輸部、鐵道部、銀監會、能源局、衛生部、教育部等20多個部委分別或聯合出臺鼓勵民資進入的實施細則。但至今政策“落地”不盡如人意,政策效應并未積極發揮。
成本持續攀升不但是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而且已經成為削弱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從根本上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必須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關注,亟需系統分析、綜合施策,重在落實,關鍵在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