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解放觀點:有人說,這完全是制造商的 “陰謀”。明明手中掌握的技術已經到了800萬像素,可偏偏先推出一個300萬、 500萬像素的產品,刺激人們不停更新、不斷消費。而由此產生的環保 “副產品”,生產者理當不能完全置身事外。您怎么看?
戴星翼:這本身是一種市場行為的選擇,不便過多指摘,但制度建設一定要跟上。其中最核心的,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一個生產電子產品的廠家,不能賣掉就算完事,要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只有當每一個生產者,對自己的產品負起責任,回收的問題才能最終得到解決。
這個制度最早是由德國發起的。比如某一家電視機的生產廠家,在建立一條生產線的同時,還要建立另一條生產線,負責回收物的拆解再利用。我們將其稱之為 “靜脈生產線”。像人體一樣,動脈負責將血液輸送至各個臟器,而靜脈則主司使血液回流心臟。回收的產品,拆解后根據情況不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零部件還是好的,符合新產品要求的,那么可以讓它回到新產品生產線上,實現循環利用。另一種情況,零部件已經過時,有些廠家就用來生產二手機,然后以很低的價格出租或者出售。最后一種情況,實在無法回收再利用的,進行分類粉碎,作為原料重新進入生產線。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回收過程非常規范,且環境友好,人們所擔心的環保問題自然也就避免了。但這靠的不僅是生產者的覺悟,而且是法律的強制要求。
在我看來,環保首先不是個教育或理念問題,而是個法律問題。否則,就會出現投機取巧者占便宜的情況。同樣一個手機,如果老老實實按照環境友好的方式來循環生產,自然要貴一點;另一個不按規則出牌的,自然就要便宜一點。而在市場上,便宜的廠家就容易占據競爭優勢。如何防止這種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產生?唯有法律強制每個生產者都這樣去做,把起跑線拉平。
解放觀點:中國已經有了 《循環經濟促進法》,要落實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有無現實操作的可能?
戴星翼:要對 “再制造”進行立法,必須根據行業特點,分門別類進行個性化規范。但眾所周知,不同產品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各不相同。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立法水平還沒有那么高,這是一個問題。第二,我國任何行業的生產都比發達國家要分散,雜牌林立的山寨廠商數不勝數。國外,電視機、手機就那么幾個品牌,但中國有多少?分散了以后,法律的執行成本就非常高。第三,市場組織問題。能否實現統一回收,然后分流;或者集中在幾個點上,然后針對不同廠家的產品進行分拆,再運到工廠去。德國也是如此,每個廠家建立一個回收基地成本太高,于是這些公司就集資建立專門的回收公司,問題迎刃而解。
還有就是廢棄物的價值問題。我們有個想扔的舊東西,總想賣點錢。但國外恰恰是倒過來,你要把自己的舊電器扔出去,是要付錢的。當然,任何問題放到中國就會變得更復雜。因為我們的國家大,情況差別更大,管理難度可想而知。比如,那些非常小的回收處理企業,對環境的危害其實很大,但有些地方監管能力比較弱,甚至默許這樣的經濟活動存在。這就產生一個問題:處理廢舊電器,由于小企業可以逃避污染治理的責任,所以成本非常低。說到底,不單單是一個立法問題,還與政府管理環境的制度能力有著密切關系。發展中國家的制度能力,普遍不如發達國家。中國算是情況好的了,可即便如此,也不可能管得住那么多分散的活動。這可能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我曾經講過,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活動管住了,那么中國就是發達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