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李開君
最近,業內最具爆炸性的新聞,莫過于中科院給汽車尾氣“洗刷罪名”鬧烏龍。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對外公布,對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來源的季節性變化研究發現,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車尾氣及垃圾焚燒僅占4%,這一數字立即進入公眾的視野。此前,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北京霧霾天氣從影響來看,機動車占22.2%,燃煤占16.7%,揚塵占16.3%,工業占15.7%。基于此,過去三年,機動車尾氣排放已被認定為PM2.5來源的罪魁禍首。
中科院研究結果與此前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大相徑庭,令人大跌眼鏡。
中科院研究成果發布的次日,在北京市環保局召開的“2013年北京市空氣質量狀況新聞通報會”上,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方力說,中科院專家近日發布的有關北京地區PM2.5源解析,僅能“當作一家之言”。
不管數據孰優孰劣,數據的爭議和出入不僅讓人質疑環保部門是不是對霧霾的原因把錯了脈,也使人們思考當前治理霧霾的方向是否存在問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2日,中科院緊急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探討,得出一致結論,汽車尾氣及垃圾焚燒僅占4%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
霧霾治理是一個科學嚴謹的過程,弄清污染源更需要建立在科學調查研究獲得的嚴格精確客觀事實基礎之上。中科院如此迅速就否定了之前的研究結論是否有科學依據?機動車污染防治的諸多措施,如限購、限行等均涉及到普通公眾的生活和利益。機動車尾氣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到底是多少?它究竟是霧霾的“元兇”還是“替罪羔羊”?中科院的烏龍不禁讓公眾對這個問題打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污染物來源解析是大氣污染防治的前提條件和關鍵步驟,查清楚來源,摸清楚“元兇”,才能對癥下藥地施行防治舉措。
正是基于北京市環保局之前發布的數據,北京市相繼出臺了《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機動車搖號)和《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等政策,都將限制機動車作為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成為政策出臺的重要依據。
筆者曾采訪過環保部門的一個專家,她表示,全國范圍內PM2.5的來源因為統計困難,并沒有相應的數據。汽車尾氣排放究竟占比多少,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當全國大部分地區霧霾天氣頻現時,汽車行業立馬成為眾矢之的,在缺乏充分證據的情況下被當作“元兇”站在了被告席上。近年來,多個城市的限制機動車購買和使用的地方政策紛紛出臺,不僅影響了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公眾的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前不久,曾經的央視名嘴崔永元在微博里炮轟北京市限車治霾:“每當環保部一公布說北京的這個霧霾,私家車貢獻了多少,我覺得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在我看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北京市城市霧霾的影響,就相當于一個居民在自己的小區里放了個屁。”話糙理不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也有人指責他缺乏科學數據瞎評論環保專業問題。
而今,中科院的烏龍事件證明即便是環保專業人士對汽車尾氣排放對霧霾的貢獻仍然缺乏準確的統計判斷。在準確的統計數據尚未形成之前,環保部門將汽車尾氣排放作為大范圍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有失公正。在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生存環境是刻不容緩的,但在“治霾”之前,必須找準“癥結”所在,只有找準“癥結”,才能對癥治療,有的放矢。否則舉全國之力投入“拯救”空氣的大戰,最后卻投錯了方向,見效甚微,實在不值當。
汽車尾氣究竟是霧霾的“替罪羔羊”還是“罪魁禍首”,這事關大氣污染防治的方向,也與普通公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請環保部門盡快公布統計方法和統計數據,給個準確說法。
據《中國汽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