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隨著新型城鎮化、城鄉服務均等化、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等觀念的提出,固廢市場面臨新的發展格局,企業當如何應對?有人推測,進入2014年,固廢行業將呈現細分市場異軍突起、強者恒強、并購加劇、跑馬圈地、濃煙四起的場景。這個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行業發展的黃金期是否真的到來?
本期固廢刊對行業內五大趨勢逐一分析,判斷未來細分領域發展空間。
危險廢物 危廢填埋技術的功能與目的未來將發生轉變,從永久處置變為長期環境安全性的貯存;此外,通過打破行政區劃,跨區域專業化處理處置與再生利用,形成多樣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處置體系。
土壤修復 隨著相關法規已列入立法規劃,這兩年將會是土壤修復領域政策密集頒布的時間,而隨著政策逐步趨向完善,將有效推動治理需求的釋放。
垃圾焚燒 目前,焚燒能力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排放標準及監管趨嚴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必將推動服務成本提高,對價格政策和補貼政策都是極大挑戰。
垃圾填埋 小城市垃圾滲濾液處理為滲濾液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市場。但小城市垃圾滲濾液處理應避免照搬大中城市模式,當務之急應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餐廚垃圾 餐廚垃圾具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但目前仍面臨缺乏政策支持、收運及分類難度高、缺乏付費保障等挑戰。此外,餐飲業的周期整治以及處理后的產品銷路等問題,也需要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面對。
危險廢物 提升能力依舊迫切
按投資需求,危廢治理市場不是很大。根據《“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十二五”期間重點工程建設總投資需求約為261億元,不及同期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投資的1/10。
按治理需求,危廢治理仍有較大市場空間。專家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危險廢物產生量將持續增長,2015年將超過6000萬噸。而根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的統計,2010年~2012年,工業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利用量僅從2325萬提高到2703萬噸,3年間增量不足400萬噸,缺口巨大。
缺口大卻增量不足
造成處置能力缺口巨大卻又增量不足的局面,有危廢處置自身的獨特性。
現階段,國內危廢處置的服務范圍多以行政區劃為限,區域內產廢種類、規模等因素直接決定了市場吸引力。而危險廢物由于涉及行業領域廣泛,風險千變萬化,并呈現單位產量小、品類多、分布散的一般特點,使得危廢處置主體除準入門檻較高,除要求有較強的資本實力、技術支持以外,處置規模、盈利能力也受地域性限制的影響較大,當投入高卻產出少時企業自然沒有意愿落戶。
據統計,目前,已發放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數約1528個(其中具有醫療廢物經營范圍許可證數為245個),折算到每單位/個許可證的平均處理能力僅為48.5噸/日。而行業內,較具規模的6家企業(威立雅,光大國際,桑德環境、維爾利,成都興蓉,盛運環保)共計25個項目,日處理總能力1660噸,平均單個項目處理能力66.4噸/日,相對危廢產生量嚴重不足。
上市企業積極布局
在短期內,危廢領域行政區劃限制、處置主體相對薄弱、市場分散的局面恐難改變。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促使一些企業積極布局危廢領域,其中以上市企業為主。
據中國固廢網研究院分析員肖瓊分析,目前有3家企業值得重點關注。第一家是威立雅環境,目前在危廢處置領域擁有7個項目,遙遙領先,總規模781噸/日,其中,5個項目的運營總規模是480噸/日。第二家企業是光大國際,近兩年將市場業務范圍拓展到危廢領域,2013
年實現3個項目325噸/日能力的增長。第三家是桑德環境,在2013年簽約3個項目,主要是醫療廢物處置。桑德環境作為桑德集團固廢領域很重要的分支,服務鏈在不斷拓展與完善。
危廢填埋仍有生存空間
此外,填埋雖有占用土地資源的局限,但作為緩解危廢集中處置壓力最主流的末端處置技術之一,在未來仍將具有較大的生存空間。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在2013固廢論壇上透露,未來3年內將繼續建設20座綜合性的危險廢物填埋場,危險廢物填埋集中處置能力將達到107.9萬噸。此外,他還預測,若將未納入規劃的填埋場一并算上,未來10年內將建設100座左右的危險廢物填埋設施,投資達到20億~30億元。
“盡管這個數字對市場的影響還不是很大,但是這幾年填埋場會有比較大的發展。”王琪分析,參照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處置經驗,未來的一個趨勢是危廢填埋技術的功能與目的將發生轉變,從永久處置變為長期環境安全性的貯存。考慮作為未來資源再生的礦產,在現有技術、條件有限或不允許的情況下暫時貯存,待時機成熟時再重新利用。另一個趨勢是跨區域專業化處理處置與再生利用,將來選址標準和危廢處置標準都會提高,通過打破行政區劃,形成多樣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處置體系。
土壤修復 等待政策到位
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近期在公開場合表示,土壤修復市場一旦打開,規模或達幾十萬億元。
市場打開的前提是完善政策。然而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污染場地治理的法規,也沒有建立完善的技術指南及標準,導致行業還存在很多關鍵問題,包括責任主體不明,付費模式不通等。這造成商業模式不清晰,而且治理修復實用技術少,缺乏設備,處理成本較高。
400億元市場待政策釋放
2013年初,國務院發布《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目標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逐步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在近日舉辦的2013固廢論壇上,中國固廢網研究院分析員肖瓊認為,隨著相關法規已列入立法規劃,這兩年將會是土壤修復領域政策密集頒布的時間,而隨著政策逐步趨向完善,將有效推動治理需求的釋放。她預測,2015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元。
產業主體還較虛弱
目前看來,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產業主體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環境保護部近期結束了全國第四次環保產業調查。根據數據顯示,我國環境服務業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企業僅僅占3.7%,修復領域550家企業,產值約140億。對于產業主體而言,在能力、規模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中國固廢網研究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土壤修復領域一共有167個工程項目,小的項目投資可能是幾十萬元、上百萬元,大的投資可能上10億元。
近年來大規模項目相對較多,總共有80家企業參與。其中,在項目數量上領先的10家企業分別是建工環境、盛世環保、高能時代、北京生態島、永清環保、中節能大地、蘇州上田環境、重慶利特環保、鼎實環境、蘇州大地益源,共參與93個項目,市場占比56%。2013年前三季度,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的工程項目總共43個,約30家企業參與;上述10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參與了25個項目,數量占比近60%。
品牌企業已經形成
從整個行業現狀來看,高能時代、建工修復、中節能大地等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品牌知名度,另外,維爾利、桑德環境等企業也正在積極布局土壤修復領域。
肖瓊認為,土壤修復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體量和品牌知名度的企業,其中,4家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家是高能時代。高能時代在土壤修復領域有了近20年的歷史,完成的是株洲項目,資金投資5.9個億。第二家是建工修復,共有18個項目,其項目數量相對領先,也是國內最早專業從事修復服務的企業之一,目前也在積極對接上市。第三家是中節能大地。中節能大地2012年并購杭州大地環保之后,戰略定位比較清晰和專注,也是中節能旗下唯一專注土壤修復的公司。第四家企業是鼎實環境,今年以聯合體形式獲得北京焦化廠保障性住房地塊污染土治理修復項目,項目體量比較大,153萬方土壤的修復,投資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