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記得早年看過一部根據查爾斯·狄更斯小說改編的英國影片《霧都孤兒》,片中19世紀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倫敦似乎永遠籠罩在陰霾的霧氣中。如今的倫敦,霧霾掩城的景象當然是再也見不到了,但這里的人們永遠記得,倫敦曾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又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永遠擺脫了“霧都”的惡名。
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倫敦煙霧事件是這座城市、也是這個國家永遠的痛。煤炭的大量使用造成與日俱增的空氣污染,是始于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病之一;到了19世紀,倫敦霧霾、煙霧開始頻繁發生卻仍沒能引起人們的警惕。1952年12月5日,冬季的倫敦再次開始起霧,隨后的幾天里霧氣濃重且氣味越來越刺鼻,嗆人的濃霧籠罩大街小巷,最嚴重時白天能見度不足兩米,天黑后街燈都難以穿透濃霧。由此導致交通中斷,全城幾乎陷入癱瘓。無孔不入的煙霧深入室內,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據記載,當時很多劇場因“觀眾看不清演員”而暫停營業;因呼吸系統不適而就醫者擠滿倫敦各大小醫院。在這次為期一周的煙霧事件中,前后共有約1.2萬人因各種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及引起的并發癥而喪生。
這次傷亡慘痛的煙霧事件,實際上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空氣污染問題長期積聚后的一次大爆發。在冬季,由于上千萬戶城市居民燒煤取暖和工廠煙塵的排放,再加上城市機動車的尾氣排放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倫敦城市上空的硫氧化物嚴重超標,與冷霧混合后,再經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形成酸性毒霧。
災難之后英國政府痛定思痛:首先于1954年頒布《倫敦城法》,要求工廠加高煙囪,居民改造家用爐灶;接著1956年又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在規定的“煙塵控制區”內禁止直接燃煤;此外還將全部火電廠自倫敦市內遷出。之后的幾十年中,倫敦還不斷出臺和更新防止空氣污染的相關法案。通過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倫敦的空氣質量逐漸有所改善。
然而杜絕燃煤排放后,機動車排放又成為城市最大的空氣污染源。倫敦市政府遂又采取補貼等措施,鼓勵人們購買和使用小排量汽車,購買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及電動汽車,并在車輛最擁擠的市中心區域劃出方圓20平方公里的交通擁堵區,從2003年2月開始,對在工作日7時至18時時段內進入上述區域的私家車輛,征收每車每日10鎊的交通擁堵費,以緩解路面擁堵,減少尾氣排放,鼓勵人們盡量使用地鐵及地面公交。經過近半個世紀持續不懈的努力,如今大倫敦地區的空氣質量基本得以保障,雖也起霧但不再嗆人。 (本報倫敦2月6日電 本報駐倫敦記者 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