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季明 李舒 陳冀 杜宇)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今日中國顯得尤為突出。
這是一個發展中的難題,必須用發展的方式加以解決。
一方面,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13億多國人產生的垃圾總量不斷攀升,201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1.71億噸;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環保維權意識的持續增強,新建垃圾處置設施的難度越來越大,許多城市現有垃圾處理能力已接近飽和或超負荷。
垃圾圍城,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現狀的危急,更在于困局的難解。化解這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風險,需要基礎設施投入,需要制度設計創新,更需要全體國人的自覺自醒。
現狀:無處安放的垃圾
盡管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城市遭遇“垃圾圍城”,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75萬畝;但對于大多數國人而言,垃圾處理只是從自家廚房垃圾桶到樓下小區垃圾箱的距離,只要每天有人來收集垃圾,垃圾圍城就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
經過近兩個月的全國性調研,新華社記者發現,垃圾圍城問題的現實嚴重性,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天子嶺垃圾填埋場是杭州唯一的大型垃圾填埋場所。1991年投入使用時標高為30米,20多年過后,占地1840畝的填埋場如今標高已達102米,而165米就是上限,預計使用壽命已不足6年。
“巍巍天子嶺”式的局面,是各大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作為目前國內最為傳統也最為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填埋,即將遭遇無處可埋的困境。
位于北京東郊三區交界處的北神樹垃圾填埋場,1997年投入使用,設計日處理垃圾能力980噸,設計使用壽命13年。然而直到今天,每天還有超過千噸來自北京中心城區的垃圾運到這里,再由專門的大型垃圾車緩緩地送上離地數十米高的垃圾山,實施填埋作業。
“超期使用3年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北神樹垃圾填埋場第四任場長、北京環衛集團運營有限公司填埋事業部部長陳鵬說。由于新建垃圾處理設施的進度不如預期,導致這座原本計劃在北京奧運會后就正式封土停用的垃圾填埋場不得不超期服役,為此甚至不得不把原先的綠化帶都挖掉,以作為新的垃圾堆放地。
同樣的問題在全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北京,日產垃圾1.8萬噸;上海,日產垃圾1.9萬噸;廣州,日產垃圾1.8萬噸――如此龐大的數量,足以讓任何垃圾填埋場很快就成為垃圾山。杭州環衛部門有個形象描述:過去全城產生的垃圾需6年才能填滿整個西湖,如今只需要3年。
廣州市城管委主任、城管執法局局長危偉漢說,如果還是走填埋的老路,那么到2016年廣州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將飽和,“3年以后,垃圾將無處可埋。”記者調查發現,更隱性也更嚴重的問題是,由于過去對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認識不到位,許多只是經過簡單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填埋場,不僅成為讓周邊居民不敢開窗的臭氣來源,更成為次生污染的發源地。記者在南方某市一座垃圾填埋場附近看到:盡管有簡單的垃圾滲濾液處理裝置,但只要大雨來臨,這些設施就形同虛設,雨水迅速混合著黑臭的污水沖向下游村莊。
周邊的村民說,這些年來深受污染所害,曾經的魚米之鄉如今耕地絕收,種出來的香蕉是黑心的,稻米的米粒是黃色的,耕牛喝了河水以后紛紛死去,村里得呼吸道、腸胃疾病的比例明顯增加,根本不敢讓孩子們到河邊嬉戲。
“垃圾圍城絕對不是偽命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陸月星說,“現階段中國的垃圾圍城,一方面體現在生活垃圾產生和管理的整個過程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體系,另一方面是指垃圾如果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