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日,京津冀地區再度遭遇“霾”伏。在科技部召開的霧霾治理科技工作情況新聞通氣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教授說,由于污染排放量大,導致我國“致霾門檻降低”。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馬燕合在會上說,近十年來,973計劃支持取得的研究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霧霾主要成因是由內外因素疊加而成。內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加,大氣污染負荷常年在高位變化。外因是不利的氣象條件頻繁出現。
“京津冀地區地形和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靜穩天氣發生頻次遠大于其他區域。而且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京津冀地區的四季地面風速整體呈明顯下降趨勢,一旦遇到靜穩態天氣等氣象條件,污染快速累積,容易發生霧霾。” 馬燕合說。
“不管是去年1月的還是今年2月初的重霾情況,都與上述的內外因相符。”賀克斌說。
馬燕合稱,關于大氣中的PM2.5主要化學成分和來源,科學界認識基本一致。京津冀地區PM2.5主要來源為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生物質燃燒等一次排放細粒子,及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經二次轉化形成的細微粒子。
賀克斌說,目前我國處在大氣污染濃度較高階段,去年一年的監測發現,公布PM2.5濃度的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為國家標準的2倍;京津冀地區是國家標準的3倍。二次轉化生成的PM2.5在大氣污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并逐年增加。特別在重度霧霾時,二次生成的約占PM2.5總量的70%—80%。
“二次生成的比例為何這么高?對霧霾的精準預測,區域聯防聯控如何達到經濟成本最優、治霾效果最佳等,這些都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辟R克斌說。
據介紹, 2013年,科技部、環保部、北京市啟動了“首都藍天行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工業和建筑節能、監測預警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萍疾窟€推進大氣污染與健康影響研究。國際上有霧霾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但對肺癌、心血管病特定病種也缺乏嚴格的科學依據。科技部等在973計劃中部署了環境因素引發呼吸道損傷病理生理學機理與干預研究,并在今年研究項目申報指南中,做了進一步安排。
記者李禾 劉莉劉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