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題:大自然的“紅燈”,我們闖不過去
記者張麗娜、王思北、秦亞洲
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必須“急剎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這句話讓一些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感觸很深。
“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是一定會遭到應有懲罰和報復的,我們每個人都已感受到大自然報復的威力。”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局黨委書記張學勤說,大自然的“紅燈”,我們闖不過去。
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是我國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其生態系統維系著呼倫貝爾草原和松嫩平原以及東北糧食主產區的生態安全。然而令張學勤憂慮的是,大興安嶺林區的黑土層正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蝕速率在流失。他指出:“如不及時治理,40—50年后大部分黑土層將流失殆盡。”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旅游局副局長紅衛告訴記者,西藏現在還是一片凈土,大部分區域處于原生狀態。但是,近年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許多大企業大項目開始把目光瞄向西藏,為此,西藏保持高度警惕,嚴守紅線,堅決不讓污染項目落地。
近年來,西藏拉薩空氣優良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林芝地區的八一鎮空氣優良率則達100%。紅衛說:“綠色是西藏各族人民的‘金飯碗’,無論怎么發展都得守住。”
對于水資源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王承德十分憂慮,他認為生態資源已全面告急,尤其是水資源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他已經連續七年提案呼吁“拯救”水資源。
王承德說,很多城市把抽取地下水作為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下水快枯竭了,但當地還在大規模蓋樓鋪路,到處打深井。當前,保護水資源已刻不容緩,因為水資源的拯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退耕還林、種草種樹、保護濕地湖泊、生態移民、補充地下水、限制并禁采地下水、興修水利、節約用水、提高水價、海水淡化、合理使用水資源等諸多方面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認為,污染問題之所以很難完全解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在環境保護立法上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沒有將環境所涉及的大氣、土壤、江河湖海中的水等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考慮,這為環境保護和治理帶來了困難。建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相關法律,將大氣、土壤和水資源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一體化保護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