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蘭州水污染引制度拷問:確認污染后怎么還讓喝
實習生 成萌制圖
蘭州水污染事件,讓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的城市用水安全。
4月10日,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檢測發現其出廠水苯含量超標。檢測顯示,4月10日17時,蘭州威立雅出廠水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此后曾升高至約200微克/升,最高時超出國家標準20倍。國家規定,飲用水苯含量不超過10微克/升。
4月11日12時許,這則很短的消息經新華社發出,迅即傳遍了蘭州的大街小巷,坊間一片嘩然,這座黃河之濱的城市發生了一場不小的搶水風波。
環保部明確指出此次事發與蘭州市對自來水監管不力有關,蘭州市也承認“監管不夠到位”。盡管蘭州自來水污染事發一周已過,但“市民至少飲用8天含苯自來水”引發的制度拷問,遠遠沒有停止。
蘭州市自來水水質常規檢測如何進行,供水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有何分工,常規水質檢測是否有第三方機構?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水污染為何是自來水公司自己檢出來的?
4月14日16時30分,蘭州自來水苯超標發生4天后,蘭州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此次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事件的發現和處置過程作了通報。
自來水中嚴重超標的苯是如何檢測出的?供水企業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副總經理閆曉濤表示,該集團在4月2日取樣,4月10日得出檢測結果,對水質進行的106項檢測中測出了苯含量超標。而這并非常規檢測,是企業在隨機檢測中發現的。
閆曉濤說,按規定,對水質的106項檢測半年做一次。3月初,有蘭州市民反映自來水有異味,3月7日左右,蘭州威立雅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檢測了106項指標,但檢測結果符合國家標準。
也就是說,蘭州威立雅3月初對水質檢測結束后,下一次檢測應是半年后的9月。之所以4月2日又進行了一次檢測,閆曉濤解釋稱,威立雅的實驗室承擔省上項目,要給全省各市(州)自來水做106項檢測,而這檢測無論多少樣本都會耗費同樣的實驗耗材。于是,蘭州威立雅順帶對自己的管網自來水取樣檢測,結果檢測出了苯含量超標。
他提及,苯無色,有芳香氣味,如果沒有及時檢測出來,蘭州市民就是喝了半年也不知道,說不定還會說水有一種香味。
水污染事件發生之前,水質檢測數據均來自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作為自來水公共產品的供應方,該集團是自己在檢測自己的產品。
自己檢測自己,這在供水安全領域是個例還是普遍的現狀,企業的自查能否保證供水安全?
北京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專業教授汪勁告訴記者,現階段,自來水廠水質通常由企業自行檢測,衛生部門負責日常性的監督監測,“監督監測有點抽樣的性質?;蛘呤敲總€月的某些時間對其大腸病菌、PH值等這些基本的衛生事項進行監測。”
汪勁說,環保部門負責水源地選址,衛生部門管理飲用水的衛生,自來水的出廠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檢測生活飲用水是否符合衛生標準。各部門之間監測的方法、標準、項目都不一樣。
“正常的流程是衛生監督所定方案,取來水樣,然后交給我們檢測?!碧m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盛表示,按照相關規定,疾控部門參與對水質的檢測,但檢測的方案,包括取樣都由衛生監督所定,疾控部門只提供技術服務,“相當于把血液拿到我們這兒,我們拿來檢測,最后出報告。”
對于如何進行水質檢測,蘭州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火照宏稱,是由該所和疾控中心兩家同時參與,共同取樣,由疾控中心負責檢測。記者問及水質檢測的流程、方案、內容等情況,他表示不知情。
此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對于“自來水苯含量超標由威立雅集團4月10日17時檢測出來,蘭州市衛生監督所是否也第一時間檢測到”的問題,火照宏表示“不太清楚”。
記者隨機抽取近年來發生在黑龍江、安徽、江蘇、吉林、內蒙古等地的5個水污染事件,發現無一例是由衛生行政部門率先披露。其中,一例出自群眾舉報,一例是自來水公司發現,三例系居民飲用水后出現不良癥狀。
內蒙古赤峰市疾控中心水質監測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自來水廠每天都檢測自來水,赤峰市疾控中心每月也會檢測一次自來水公司的水樣。“2009年赤峰水污染事件以前,我們沒有這種常規檢測。事后,才建立一個月一次的檢測體制?!?/p>
確認污染后18個小時,怎么還讓市民喝臟水?
4月11日5時接到水污染報告,11時不再供水,16時30分召開新聞發布會,期間經歷的11個半小時,讓蘭州市政府一度被部分媒體批評應急措施啟動緩慢。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4月2日,威立雅公司對出廠水質進行了取樣。8天之后,4月10日17時,威立雅公司在出廠水樣本中檢測出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發現異常后,該公司連續3次對水質進行了檢測。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檢測的速度比8天的時間快了許多。據蘭州方面披露的數據,每次檢測僅間隔2個多小時。
4月11日凌晨5時,威立雅公司在進行了4次檢驗后,最終確認4號自流溝第二水廠入水口、第二水廠出水口自來水苯含量嚴重超標。隨后,公司將這一情況報告給蘭州市政府。
6小時后的4月11日11時,自來水廠終于開啟控制閥,4號自流溝不再供水。
這意味著,在最早檢測出水樣含苯之后18個小時,蘭州市市民還在飲用苯超標水。而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這種水飲用已持續8天。如此應急處理受到輿論批評。
對此,新華社報道援引蘭州威立雅一名部門負責人的話稱,自來水中的苯從檢測出來到最終確認需要一個過程,企業在發現苯超標后第一時間就向城建、環保等部門作了匯報,但不能剛一發現超標就向社會宣布,因為還要進行復核確認。
“水廠的檢測結果應該一天一公布。取水口發生污染或水質出問題,在出水管之前就要公布并啟動應急措施。國家監督飲用水安全,哪一塊出現問題就要及時公布和預警?!北本煼洞髮W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教授李春暉認為,水廠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對此評價稱,水污染的事件危害社會,須馬上公布、采取緊急措施。
事實上,在甘肅省、蘭州市此前的多份文件中,都已明確“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及負有監管責任的單位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應在一小時內上報”。
這一規定在2005年8月出臺的《甘肅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有所體現。2006年6月,《蘭州市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頒布,規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其中,初報從發現事故后起一小時內上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
李春暉告訴記者,大多數地方都制定了類似的應急預案,不過,是否嚴格按制度、流程實施就不一定了。
“既然污染了,就不能再繼續供水,應該啟用備用水源。如果繼續用這種污染的水源,是拿公眾健康開玩笑?!崩畲簳熣J為,紙包不住火,社會早晚會知道,這也說明當地政府的應急機制不完善。
他舉例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發生時,有關部門在下游進行預警之后馬上啟用了備用水源,“不能確認污染了還讓市民喝,那是不行的。”
根據官方公布的時間表,4月11日8時,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在威立雅公司主持會議,省市環保、衛生、建設、工信和供水企業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研究部署應對工作。
應急預案在這次會議上啟動。會議提出,成立市級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和六個專項工作組,全力開展應急處置工作;苯源排查組、事件調查組、供應保障組等專項工作組立即啟動工作。
預案明確,要加大水質檢測力度,由環保、衛生、疾控部門對受污染的北線自流溝分斷面進行檢測,盡快找出污染源;增加自來水廠出廠水苯含量檢測頻次,每兩小時向市民公布一次檢測結果。
4月13日上午,蘭州市政府發布通告稱,甘肅省環境檢測站、甘肅省疾控中心4月13日7時至14日5時以來的檢測數據結果顯示,西固區自來水苯指標范圍在8.47微克/升至0微克/升,均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至此,在環保、衛生等部門的集中檢測下,蘭州自來水水質恢復的信息發布,深受水污染之痛的蘭州市民的恐慌情緒有所舒緩。
為什么不建立第三方檢測機制?
在北京大學教授李春暉看來,除了行政管理部門、自來水廠,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制進行自來水檢測,“實行第三方監測,對另兩方都是公平的?!?/p>
“現在好多水廠公布的監測指標都是合格的。但公眾可能不相信他們的數據。目前,也有很多專家認為某些數據是不符合飲用水指標的?!崩畲簳熣J為,國家如果想推廣第三方檢測機制,應該能夠做到,“這也是一種監督機制?!?/p>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2007年7月,我國強制實施了生活飲用水新國標,共106項。不過,衛生部后來宣布,到2015年,各省級行政區劃和省會城市才能全部實現106項指標的檢測能力。
李春暉表示,從技術上看,我國可以實現監測106項指標,不少檢測部門都可以滿足監測要求。
問題主要出在經濟實力方面。李春暉曾到多個地方調研,他發現,不少縣級、鎮級或者其他比較偏僻、經濟發展條件比較差的地方,確實沒能力把106項指標都監測完?!耙恍┴毨?、偏遠地區,可能技術力量、人員配置、設備、管理都制約了指標全監測。”
“現在有很多獨立的監測機構,能力都很強。”李春暉說,比如北京一些著名高校的監測中心,以及一些獨立的監測公司,完全有實力進行獨立監測。
何兵也認同監測106項指標不存在技術問題。令他擔心的是,106項指標至今還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地方水監測出的結果不合格,但又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優質水源,這才是問題。
何兵是中國水安全公益基金的發起人之一,在他看來,社會組織在資源監測、信息發布、污染源的監督等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
記者注意到,就目前的監測體系來說,除了衛生系統、自來水廠本身,住建部在全國40余個城市設立了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有媒體曾報道稱,其中20多個具備全指標檢測能力,檢測能力強于衛生系統。
多位受訪學者表示,住建部門是水廠的上級監管部門,如果條件允許,水質檢測中心可在組織上獨立出來。這樣,就不需另起爐灶設立新的監測機構。
何兵認為,政府監測、社會監測可以多管齊下,只要愿意實行,難度并不大?!拔覀儺敵醣O測大氣污染,一開始不也說監測不了、技術不達標嗎?”
何兵說,檢測指標應該是全國通用的,而檢測機制則需要因地設置。比如,每天發布檢測報告,這方面沒有什么難度。
記者也注意到,在蘭州市政府官方網站,自4月11日蘭州水污染事件公布后,當天即有三條“自來水實時監測公告”,次日有15條,直到4月15日依然保持每日數十條的頻率。如今解除應急機制后,公告保持每天一條左右。
還有什么措施能夠從根本上避免自來水污染?
記者還注意到,在過去,多個地區發生水污染事故時,“供水危機”多次發生。例如,超市的礦泉水價格上漲至數十元甚至上百元。種種現象,考驗城市的物資儲備和后勤能力。
除了前述提及的第三方監測體系、完善信息通報的預案,一些學者還公開表示,另一條監督供水安全之路,是監管那些位于水源周邊的可能帶來污染的企業。此次事件中,多次有聲音稱應重新考慮蘭州石化搬出水源地的問題。
其實,在水污染應對上,我國并不缺少成文規定,如《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關于行政部門對供水安全的監督,這些規定亦有所涉及。
火照宏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除了水廠水質的檢測,衛生監督部門還對蘭州市二次供水進行了全面監督。他介紹說,蘭州從東到西基本都是二次供水,自來水到居民區后,經過小區水箱加壓,再往高層供水,衛生監督人員對二次供水站進行重點檢測,對其資質、水質等進行檢測。
“我們的監督員上天入地。”火照宏說,二次供水蓄水池在樓頂和地下均有分布,衛生監督員對此都要摸底排查,定期進行水質和材質等方面的檢測。為此,對所有蓄水池還分了a、b、c三級,進行分級檢測。
如今,時隔一周,這起引起全國廣泛關注的水污染事件還在處理中。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通報稱,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省市環境檢測機構和疾控中心,每兩小時對水廠和城市四區自來水水質抽樣檢測一次,截至4月15日下午已累計檢測公布了44批次190個水樣。
讓蘭州市民稍微放心的可能是,在受污染管線鋪設工程未完成之前,對出廠自來水苯物質含量將每天檢測一次,并每月向市民公開通報。這一檢測由威立雅公司和蘭州市環保、疾控中心共同負責。
不過,如何從水安全的制度上破局,蘭州以及全國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報蘭州、北京4月20日電
作者:盧義杰 馬富春 汪詩韻孫謙 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