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將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入法
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聽取各方面對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意見和建議。現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是2000年制定的,很多規定都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發展,尤其是沒有針對環境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做出規定、處罰額度太低等已經成為制約法律實施的瓶頸因素。
“環境監察機構承擔著全省的環境執法任務,但無論從基礎設施還是能力建設上來說,都還存在很大差距,缺人、缺錢、缺技術的現象很普遍。尤其是縣級環境監察機構,有的還做不到檢測大部分污染物,有的連執法用車都無法保障,執法人員也十分缺乏。”山西省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李義賢說。
環境執法體系不健全、能力不足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執法不力。山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樊占春就曾經遇到過尷尬:“公安部門對一起環境違法犯罪采取強制措施后,要求環境監測部門在24小時內拿出全面的、具體數據來,但有些項目我們的現有設備還無法檢測,有些污染物的監測數據在24小時之內拿不出來。無法鑒定、鑒定不全導致證據環節的缺失,不利于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對于大氣污染而言,監測、檢測的能力建設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隆鑫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秦峰則從社會協同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過去對于大氣污染防治一直有個誤區,就是更加強調污染治理,而且僅僅依靠行政部門和行政手段。一旦行政部門不作為或者無法作為,就沒有了后續的救濟渠道。”秦峰說,從2013年開始,全國各地相繼設立了200余家環保法庭,但基本上門可羅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證據審查困難導致法院有畏難情緒,不愿立案、審理。“大氣污染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立法、行政、司法、公民配合行動,從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全面的監控。社會公眾也必須了解,大氣污染治理是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
此外,提高大氣污染的處罰力度,提高罰款的限額,使之與企業的生產利潤相匹配;實施按日計罰制度,不設上限;舉證責任倒置,要求涉嫌污染的企業舉證等,也都是社會各界針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改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目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工作已經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的立法計劃,社會各界也都希望看到一部完善的、能夠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法律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