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河水由黑臭逐漸變清,是20年來持之以恒科學治理的結果,既可喜可賀,又為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其他河湖治理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位于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蘇州河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這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無奈之舉。蘇州河歷來是蘇錫常、杭嘉湖地區聯通上海最繁忙的航道。很不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進入工業化的長三角地區,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讓這條“黃金水道”迅速變得黑臭不堪。
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為了拯救“母親河”,上世紀80年代末起,上海市就開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治理蘇州河。但由于蘇州河處于人口密集、地勢低洼的三角洲地區,下有海潮頂托,上有排污泄洪壓力,水體自凈能力和河道污水外排條件差,加上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遲遲難見成效。如今的蘇州河終于迎來清水,撫今憶昔,當初放任污染帶給地方發展的那點好處,與20年來綜合治理的巨大投入相比,真是連蠅頭小利都不如。何況,要真正恢復蘇州河的水生態,還任重道遠。
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過大,得不償失,這是被中外治污史反復證明的道理。因此,我國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時,明確提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遺憾的是,幾十年前發生在蘇州河的那些痛苦與無奈,如今還在個別地方上演,為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招污納垢,而把沉重的治污負擔留給后人,必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