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安侗寨的一位村民下地勞作歸來(2014年5月1日攝)。中國網圖片庫 作者:楊文斌
梯田層疊,古樸民居依山而建;吊腳樓懸空,錯落中井然有序。這里的鼓樓、戲臺、吊腳樓、石板路、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飾等都保持著原始的風味,成為“濃縮的侗鄉”樣版,這就是被挪威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杰斯特龍先生稱為“人類反璞歸真范例”的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深“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鎮,建寨已有700余年歷史,至今仍保存著原生態的建筑風格,古樸濃郁的侗族風情。1999年12月,中國與挪威合作建設與保護的中國唯一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在堂安侗寨建成。
目前,堂安侗寨居住著侗族村民160余戶,800多人,住戶散居在“班柏”、“幾定”兩支山脈和“貴近”沖。房屋大多數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贏陸兩姓為主,還有潘、藍、吳、楊、石七種姓氏和睦相處,按傳統風俗,寨中陸姓與潘姓又有大陸、小陸、大潘、小潘之分。
堂安侗寨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范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里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著侗民族旅游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
堂安侗寨三面環山,一面是空曠的梯田,視野廣闊。峰巒疊嶂,阡陌縱橫,梯田層疊。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靈魂。鼓樓與戲樓、歌坪形成三位一體,顯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達,小徑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條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門,寨子中的附屬設施還有禾晾、谷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祭薩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們的獨特文化個性。寨子中間,還有一塊墓地,有墳十余座,多為清代所建,雕龍刻鳳,卷草花紋等工藝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遺產的另一種體現。
鼓樓上坎那眼四季長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見方而帶把的石頭中,石斗下用多邊形石礅支撐,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滿,又從左右凹槽流出,這里的侗家人把這種帶把的斗井稱為瓢井,因為他的形狀如同木瓢。
堂安侗寨作為一個侗族文化社區,一種文化體,輻射整個六侗地區。堂安現象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運轉過程。這座活生生的生態博物館的保護與建設以及整個社區的遺產保護必將給旅游業帶來廣闊的前景。
1999年12月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在黎平縣堂安寨建立貴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2005年5月18日,正式開館。
本網部分展示圖片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產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咨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