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廉政史鑒》書影
傳統與創新
陳鋒(中央紀委駐文化部紀檢組監察局辦公室主任)
《中國古代廉政史鑒》對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進行了比較深入、全面的挖掘和整理,是弘揚廉政文化傳統的一部力作,由其編撰出版聯想到廉政文化建設面臨三大戰略任務,即弘揚傳統、努力轉型、創新文明。
中國古代廉政文化至少有三個亮點。一是尚民本、講德治、重教化,推崇文化精英主義。治國安邦講究“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統引領政統,內圣而外王。二是優秀政治家內省自律、品學雙修、勤廉并重,矢志精忠報國、為民請命,為了維護清明政治與腐敗作斗爭,剛正不阿、不屈不撓。三是科舉取士制度、御史監察制度,注重擢拔清正俊秀之士,不斷提高官員隊伍素質,制約監督專制權力,呈現出明顯的廉政意義。從廉政建設意義上看,中國古代政治也有明顯的缺陷,最突出的有兩條,即法治薄弱和民主缺失。因為法治普遍薄弱,權力高度集中于君主。用新制度主義理論來分析,這種缺陷既是制度安排的缺陷,也是文化基因的缺陷。
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在面向近代以來世界潮流過程中必須轉型。就史實而言,先是進步士大夫認識到必須“更法”,后來是洋務派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緊接著維新派揭纛變法。變革和轉型是大勢所趨,既發生在制度層面,也包括文化層面。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要汲取,而包含誘發腐敗的成分必須剔除。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意圖建立“權能分治”“五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即政府權力由國民授予,人民通過憲法,把各種治權分別授予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分立制衡的國家機關行使;國民則保留“民權”,通過國民大會的形式來控制和指揮“治權”的行使,而那些行使治權的主體應是兢兢業業的公仆。這樣的制度文化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皇權、官僚思想,把古代民本理念提升到了近代民主精神層面,形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文化近代轉型的最高峰。但是,這種轉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被動的,特別是因辛亥革命失敗而沒有成功。肩負歷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建立人民民主專政,通過民主跳出歷史周期律。
經過90多年的探索和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經成功開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努力堅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重要的是建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使廉潔從政成為全社會的基本理念和自覺規范。為此,廉政文化要大力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的前提是必須正確對待傳統,克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兩種錯誤思潮的消極影響。歷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的連續性和文化傳統的累積性,漠視人文精神傳統的內在傳承及其教化意義,衍生出民族精神式微、自律道德滑坡。文化復古主義則偏執傳統文化,敵視現代化,標榜“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面對改革發展要直面事實。
浩瀚而寶貴的歷史知識既是人類總結昨天的記錄,又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向導。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在歷史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歷史。正確對待傳統,就是要歷史分析、辯證弘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矚望未來、攬轡澄清。《中國廉政史鑒》的編撰出版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必將對當前廉政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陳鋒?中國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