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在深圳舉行的一次私募基金論壇上,有些沒門票的人急得在場外大喊:“我是私募,為什么不讓進?”他們看著明達信托的劉明達、林園等人在里面正襟危坐,覺得自己也該有一席之地。
深圳的私募基金擴容很快,其中既有浸淫多年的頂級高手,也有剛入行的菜鳥。在漫長的熊市中,干上私募是少數勇敢者的游戲,而在當前的牛市中,私募走出了大眾化路線。
遍地是私募
“神州大地,現在到處是私募基金。”業內人士這樣調侃現在的私募基金發展狀況。市場牛氣沖天,公募基金的發行動輒過百億,私募基金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機會,有品牌的信托型基金根本就不愁發行,肖華創辦的尚誠信托基金只經過寥寥幾次路演,就募集了近2億資金。
一些老的私募信托基金不斷調高最低認購額度。在深國投的網站上,明達信托基金、天馬、赤子之心、億龍中國等信托私募基金都將原定的100萬元最低認購額調高。其中康曉陽的天馬更將最低認購額調高至500萬元,這意味著一期信托計劃將至少擴張到10億元規模。
除了這些規范的私募基金以外,現在市場上的私募可謂五花八門,在網上拉客戶的就是其中一種。
在天涯股市網絡論壇上,記者碰到過一名拉客戶的網友。他每天免費推薦5只股票,讓人實測其水平,如果覺得合適,可以另上QQ私聊合作。其所做的就是幫人投資,大家將其賬戶操作密碼交給他,由其全權操作,然后進行收入分成。
而在現實當中,不少的人士也在不斷游說周邊的親朋好友,希望代客理財。在一家券商營業部的大戶室,記者就見到了券商出身的馮先生。這位仁兄笑稱自己是“追風者”,聞到腥味就扣動扳機。
“我們這樣的人進入不了深國投的視野,所以只能拿著朋友的錢玩玩。”馮笑著說。據介紹,深國投目前挑選合作伙伴發行信托基金的條件非常苛刻,他們很珍惜赤子之心、明達基金樹立起的信托金字招牌。
私募也學巴菲特
在魚龍混雜之中,優秀的私募做得比公募基金還像公募。不久前,肖華的“金手指”點中了“孚日股份”,其私募信托基金赫然出現在孚日十大流通股東之列,消息一經公布,該股旋即漲停,即使此后市場數次大跌,孚日走勢也相當穩健。據了解,肖華這種路數的基金還有一批,像他們這樣堅守價值投資。
“建議關注某某股,在新疆發現金礦”,“某某股發現油田。”在對李先生的采訪中,一會兒是手機傳來消息,一會兒是MSN有人呼叫。有的消息他瞥一眼就刪掉,有的消息他要琢磨一會兒,特別重要的消息他迅速打電話告訴研究員跟蹤。李是國內某私募基金的掌門人,他不愿意透露姓名。
“這段時間我是很痛苦的,一些消息覺得是假的吧,它偏偏能漲很高,這些內幕消息的確很有誘惑力。”李承認。
在過去的一年中,他管理的信托基金業績很好,這主要得益于選股。他選股的眼光很獨到,去年其股票池中的鐵龍物流等一批藍籌股曾在6元附近橫盤調整數月,他并沒有像那些短線客一樣,而是耐住性子苦苦等待,終于等來了鐵龍物流翻了一倍。此時很多機構才開始注意到鐵龍物流的潛力。
大牛市中,各種消息滿天飛,但李先生仍堅持自己投資的原則。“投資應該還是要有自己的信念,如果不能堅持原則,依靠內幕消息,最后還是會虧回去。市場是很公平的,所有超出你個人能力的那部分超額收益不是你的,只是暫時替別人保管而已。”
對他們,研究人士的點評是,“私募人”干的是“公募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了把錢交給李先生來管理,他們發現,李先生這類人選擇的股票雖然在某個階段漲得不快,但是資金安全程度較高,一段時間過后,收益仍很可觀。
緊盯上市公司
“你這次去,一定要見到公司的高管,要想盡辦法與他們多溝通。”陳先生打電話叮囑手下的研究員。陳可以動用的資金據說已經超過兩億元。他手下的研究員也非等閑之輩,以前曾是國內某著名券商的金牌研究員。據了解,去年底的時候,國內很多做得好的金牌研究員都曾接到過私募基金的電話,邀其加盟。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相比起公募基金而言,很多大規模的私募基金更加重視與上市公司的溝通,他們不把上市公司的情況翻個底朝天,根本不敢大規模建倉,也許正是這樣,他們才會顯得比公募基金先知先覺。
福建南紙,這是一家地處福建南平的企業,春節后被Z先生盯上了,當時這家企業的股價還不到5塊錢。他的嗅覺很靈敏,覺得去年四季度大盤藍籌股炒了一陣,也該輪到低價股了。
Z看好“南紙”的理由在于其是國內九大新聞紙生產企業之一,而造紙行業由于原材料35%來自國外而受惠于人民幣升值。另外福建南紙還參股興業證券,持有興業銀行301萬股,是典型的參股券商、銀行概念。看到這里,他又專程來到南平,對福建南紙進行考察,并找來福建證券公司的朋友,詢問這家公司的細況,最后決定大舉建倉。現在福建南紙的股價已突破8元,兩個月內他就在這只股票上掙了60%的利潤。
在陳這里干,與過去在券商那里干不同,研究員過著痛并快樂著的生活,及時推薦了大牛股并力勸重倉持有,可以受到老板重金獎勵,但如果不幸漏掉了因基本面發生變化股價大幅上揚的公司,那么陳的臉色可會不太好看,他要求手下研究員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搞到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資料。
錢太多也是負擔
還有很多私募基金經理的操作像是“追風者”。“關注S股。”那位出身券商的馮先生接到電話,迅速打開某S股的K線圖,發現形態很好,于是迅速扣動“扳機”,該股第二天果真上漲。同樣的一幕出現在另外一天,但結果卻正好相反。消息不確切,馮的資金被套住,不管,斬倉出局,另尋機會。看著馮的操作,感覺他仿佛在一個賭場,手握著籌碼,不斷算著自己輸贏的概率,然后下重注,希望摸到一把“同花順”。
馮先生坦承自己靠的是“野路子”,聽消息就追,他認為自己在業內人脈豐富,做這一套有把握。不過,他認為在牛市當中,消息無論真假,傳播速度都相當快,即使消息不實,受的懲罰也不大,他甚至利用金融行為心理學來為自己的這套做法尋找根據。
在過去的一年中,馮由200萬元起家,收益做到了3倍,讓他的朋友與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滿。不過,春節以后他發現自己的短平快打法不行了。因為很多人慕名而來,把錢委托給他管理,隨著資金量迅速膨脹,他發現自己觸到了一個資金量的天花板,過去的那套玩法似乎行不通了,一是這么大的資金量很難同時進去,二是進去了也不怎么漲,“可能我進去的時候主力就發現我了,像我們這種短線客他們是不喜歡的,我們快進快出的做法會破壞他們的盤面,所以他們一定要把我們洗出來。”他顯得有些無可奈何。
“我們開始轉向長期投資。”馮在隨后一次電話中告訴記者。這似乎是一次“劍宗”向“氣宗”的靠攏。不過,這種轉變對于快槍手的他實在是一種折磨。(易非)
|